7年前,因感冒被查出心跳慢,埋下身体隐患;7年后,上体育课时突然晕倒,意识完全丧失,12岁的安安被确诊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还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生死关头,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果断为其植入三腔除颤器,在为心跳“加速”的同时,还兼具改善心功能、自动除颤以防猝死的作用,为安安心脏装上多重“保险”。
韩宏伟主任(右一)正在为安安实施手术
心跳缓慢多年心脏“电路”出故障
安安家住河南,年因感医院,当时就发现了心跳慢的问题。多年来,活泼好动的他,并无明显不适症状,一直相安无事地长大,也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10月10日上午,安安在操场上体育课,刚跳了一会儿绳他突然栽倒在地,不省人事,随即医院进行救治,心电图诊断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彩超发现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入院后他还反复多次出现意识丧失,心电监测发现有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尽管经过紧急电击除颤后挽回一命,但病情依旧凶险,若不及时尽快植入除颤器,随时可能猝死。
简单来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就是心脏“电路”出了故障,心室和心房之间失去有效的沟通,心室只能以自己的频率进行收缩,直接导致心室频率变得非常慢,每分钟仅20-40次,并且不稳定,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长时间心脏停跳或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
针对集多种问题于一身的安安,单纯植入传统起搏器解决心跳慢问题远远不够,还必须实现自动除颤、预防猝死,同时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才行,兼具这些功能的三腔除颤器是最适合他的选择。为了让安安能尽快做上手术,医院第一时间与医院沟通转运事宜,并将安安的各项资料同步发送过去,提前做好手术的准备工作;同时为了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在药物治疗提高心室频率的基础上,还为安安植入了临时起搏器来带动心脏跳动,降低发生室速、室颤的风险。10月12日晚上9点30分,救护车疾驰近4个小时,顺利将安安送抵医院。
克服重重难关解决“心头大患”
据了解,三腔除颤器重量约50克,有2个火柴盒大小,多运用于成年人身上。对于身高1米55、体重36公斤的安安来说,尽管体型与三腔除颤器适配,但和成年人相比,手术要考虑的地方更多,相应的操作难度也更大。
“我是第一次为12岁的孩子做此类手术,既要考虑他未来的生长发育,还要选择适合他的起搏方式才行。”医院心内科韩宏伟主任介绍,安安的心脏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变大,电极导线必须预留足够长度才能避免移位或脱落;此外,安安属于高比例心室起搏患者,要想持续改善心功能,使心脏工作更加接近自然的生理状态,术中需要采用近年来新兴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传统起搏和生理性起搏的对比,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像跑长途时走国道和高速的区别。”韩宏伟主任称,传统起搏方式是把电极导线固定在心肌上,先将电信号传至右心室,然后再传导激动左心室,这样延长了心电传导的时间;生理性起搏是跨过心脏“电路”的故障部位,把电极导线固定在人体自身的传导电线上,让电信号直接经由自身的传导电线同步传导到左右心室,从而恢复心脏的协调收缩,改善心功能。该技术虽好,但对手术医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精准定位,还要严控电极导线进入的深度,过浅达不到效果,过深则可能导致心脏穿孔。
经过缜密的术前讨论与准备,安安的手术于10月13日下午正式开始。术中,韩宏伟主任精细操作着每一个步骤,先通过鞘管将三根电极导线分别精准送至左心室左束支区域、右心室、右心房,随后连接电极进行多次参数测试,测试参数满意后固定电极,与除颤器连接,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历时2个小时顺利结束。术后的安安生命体征平稳,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腔缩小,心室频率稳定在每分钟70次,恢复情况良好的他,已于近日康复出院。
三腔除颤器成功植入安安体内
孩子感冒好不了警惕病毒性心肌炎
韩宏伟主任推测,安安患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很可能是7年前的那次感冒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正常人的心室频率是每分钟60-次,过去几年,他的心室频率基本维持在每分钟40次,勉强能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也因此忽视了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现象。平时不活动还好,一旦剧烈运动,心室频率和心输出量不能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增加,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易发生胸闷、气短,严重时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晕厥、猝死等情况。”
病毒性心肌炎披着“感冒”的外衣,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它轻则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缓慢等症状,重则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韩宏伟主任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孩子出现叫累、乏力、腹痛、呕吐、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情况,且摸脉搏发现不规律、心室频率过快或过慢时,医院进行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心肌损伤,以利于在起病早期得到有效治疗。
通讯员:吕惠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