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系统内科学之心律失常上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

概述

心脏传导系统

病因

发生机制

病理性传导异常包括左、右束支及分支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常见房室结折返、房室折返和心室内折返)等。

冲动传导异常可分为生理性传导异常和病理性传导异常。

生理性传导异常包括干扰脱节、房室分离等,房室分离包括生理性的干扰脱节和病理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sinustachycardia)

窦性心动过缓(sinustachycardia)

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sinuspauseorsinusarrest)

窦性停搏又称窦性静止,是指窦房结在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产生冲动,以致不能激动心房或整个心脏。

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

长时间的停搏后,下位的潜在起搏点,如房室交界处可发出单个逸搏或逸搏性心率控制心室。

窦性停搏心室率不一定小于40次/分,PP间期长短变化大,不代表长PP间期的时间大于1.5秒。

鉴别: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1次长的PP间期为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的表现。

窦房传导阻滞(sinoatrialblock,SAB)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prematureatrialbeats)

房性心动过速(atrialtachycardia)

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

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是介于房速和房颤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健康者很少见,患者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心房扑动可以认为是在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中间型,典型房扑的频率常为~次/分,房室传导呈比例(如2∶1)时,心室率规则;当房室传导不呈比例时,心室率不规则。

心脏电复律指在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心房扑动时,直流电复律是终止房扑最有效的方法。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房颤的患者一怕栓,二怕快: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栓子来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收缩力所致。据统计,非瓣膜性心脏病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

一般将房颤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阵发性房颤临床特点为持续时间≤7天(常≤48小时),能自行终止。

急性心房颤动是指初次发作房颤且在24~48小时以内,短时间内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心房颤动临床特点为房颤持续时间>7天,非自限性。

永久性心房颤动临床特点为持续时间>1年,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无转复愿望。

在全心舒张期内,回流入心室的血液量占心室总充盈量的约70%,全心舒张期之后是心房收缩期,由心房收缩推动进入心室的血液通常只占心室总充盈量的25%左右。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次/分,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心室充盈量减少,故可使心排血量降低至少25%。

房颤可使心室律变得慢而规则,可能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长期服用洋地黄及硫氮?酮,此两种药物均对心脏传导有抑制作用。

腹泻、食欲下降,可能为洋地黄中毒导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洋地黄效应主要指正性肌力作用,区别于洋地黄中毒。

心室率过慢可引起供血不足,导致阵发性头晕、眼黑、血压降低。

钙拮抗剂中毒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搏量减少、出现窦缓、房室传导阻滞、早搏、交界性心律等心律失常。缓慢心室率的房颤亦表现为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

CHADS2评分法:近期有心力衰竭1分,高血压1分,年龄大于等于75岁1分,糖尿病1分,血栓栓塞史2分。

房颤持续不超过24小时,复律前无需做抗凝治疗。否则应在复律前接受3周华法林治疗,待成功复律后继续治疗3~4周。

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应华法林抗凝3周后转复,而不应立即复律,会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也可行食道超声心动图除外心房血栓后再行复律。

抗心律失常药物介绍

现今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是VaughanWilliams分类法,该法将药物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效应作为分类依据,药物被分为四大类,其中Ⅰ类再分为三个亚类。

ⅠA类药物减慢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Vmax),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属于此类。

ⅠB类药物不减慢Vmax,缩短动作电位时限,美西律、苯妥英钠与利多卡因属此类。

ⅠC类药减慢Vmax,减慢传导与轻微延长动作电位时限,氟卡尼、恩卡尼、普罗帕酮及莫雷西嗪均属此类。

Ⅲ类药阻断钾通道与延长复极,包括胺碘酮和索他洛尔”。

低血糖为β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

胺碘酮不良反应有心脏方面:心动过缓,致心律失常很少发生,偶尔可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个别患者会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光过敏、角膜色素沉着。此外,其他系统还可见胃肠道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英文

cardiacarrhythmia

sinoatrialnode,SAN

triggeredactivity

afterdepolarization

cannonwave

HolterECGmonitoring

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

eventrecorder

implantablelooprecords,ILRs

sinus?tachycardia

sinusbradycardia

sinuspauseorsinusarrest

sinoatrialblock,SAB

Mobitz

Wenckebach

sicksinussyndrome,SSS

bradycardia-tachycardiasyndrome

prematureatrialbeats

atrialtachycardia

focalatrialtachycardia

multifocalatrialtachycardia,chaoticatrialtachycardia

atrialflutter

atrialfibrillation,AF

firstdiagnosedAF

paroxysmalAF

persistentAF

long-standingpersistentAF

permanentAF

相关资料

抗心律失常药物介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yfzl/125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