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载“心”佳话,继往开来话“长城”。在今年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期间,由“心在线”独家承办的“第一直播间”访谈节目,在短短4天时间内共邀请了百位专家围坐圆桌,畅谈心血管领域热点话题。我们将陆续放送,与您一起重温专家们的真知灼见。
慢性心衰的治疗极具挑战性,近年来植入式器械治疗心衰的发展非常迅猛,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医院张萍教授、医院李学斌教授、医院许静教授做客"心在线"承办的"第一直播间",共同讨论心脏植入式器械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
访谈要点
张萍教授
心衰的器械治疗领域发展非常迅速。请两位专家就所知的心衰治疗中,谈谈心脏介入治疗有哪些新技术和正在应用的方法?
李学斌教授
我国从年开始开展三腔起搏器治疗,至今已走过17年,这一领域的医生是在患者最后的生命一线来挽救心脏,所做的工作都非常艰苦。年心衰治疗的很多技术进入I类适应证,心衰的治疗策略也有了更多循证医学证据,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但是,实际上多年以来,很多医生依然心存疑虑,甚至怀疑这种治疗策略是否有效。而这些循证医学证据告诉我们,起搏器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只要选择符合适应证的患者,疗效将非常好。但应注意,一些患者可能因处于疾病的终末期或尚不清楚疾病病因,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起搏器在心衰治疗领域的进展非常多,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多点起搏、多极起搏,这些均是心衰治疗过程中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因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医生还不清楚。因此,希望借助长城会的平台,把这些新的进展告诉大家。
张萍教授
李教授谈到了慢性心衰治疗中目前最成熟的方法CRT,即三腔起搏器治疗。除了这样的技术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新技术,请许教授再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
许静教授
CRT的临床应用已有十几年,技术比较成熟,也被大家逐渐认可。除此之外的一些新技术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如迷走神经刺激器,是通过置入一个类似于起搏器的小设备,来进行心脏收缩期的迷走神经刺激。然而,这项新技术目前还存在争论,临床中也未广泛使用,实际效果有待于临床的大规模研究。这也是目前除起搏器以外,有关器械治疗技术研究最多的技术。
另外,还有一些心脏辅助功能治疗方面的研究,发展也比较快。最早的心脏辅助设备是在心脏移植前使用几个月,且主要是大型设备。目前的心脏辅助设备,器械越来越小型化,且在体内的时间越来越长,有的在国外可作为心脏移植前等待期间的心脏辅助治疗应用2年到3年,甚至更长时间。
张萍教授
许教授谈得非常重要,对心衰除了有普通治疗外,还有像迷走神经刺激器、心肌培育期刺激性治疗(CCM或心肌收缩力调节器)等治疗方式。这些技术同样也是在心脏中装上类似于小起搏器的装置,电极多部位置入,在心脏不应期发放强脉冲来改善心功能不全。然而,这些技术目前同样缺少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应用设备和器械还在不断改进。
当然,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如脊髓刺激。这项技术并非新的发现,几十年前已被心脏内科用来治疗心绞痛,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其能减少恶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因此,近年来针对这一方面,国外的医生正重新探索相关的治疗靶点,并将在锁定后进行评估。
此外,年ACC年会上报道过交感神经结、压力感受器刺激器。压力感受器刺激器与迷走神经刺激器很相似,是在颈动脉窦的位置置入一个刺激器发放脉冲,不仅能改善收缩功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利尿和扩血管作用。但是,这些技术均没有CRT成熟。请许教授谈谈哪些慢性心衰患者更适合应用CRT。
许静教授
选择合适适应证的患者,对CRT发挥疗效非常重要。年ESC心衰指南中,CRT适应证IA类推荐为:窦性心律,QRS间期>ms,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尽管接受最佳药物治疗但LVEF≤35%。新的适应证中未提及心脏扩大,也未对左室内径进行界定,旧的适应证中提到左室内径>55mm。
从我的临床经验看,有的患者虽然心功能很好,左室内径却已增大,LVEF虽未达到I类适应证的标准,但仅从心脏扩大来看就已经是非常明确的心室重构指标。如果患者的心脏扩大非常明显,如左室内径扩大到80mm或90mm,再治疗也难以恢复。因此,我认为在我国对心脏内径扩大到>60mm、LVEF低于50%的心衰患者,应及早干预治疗。
李学斌教授
赞同许教授的观点。指南中,从原来的心功能III~IV级到现在的心功能II~IV级,适应证一直在扩展,说明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尽早进行CRT治疗非常有效。指南中QRS间期>ms的左束支传导阻滞为IA类推荐,QRS间期>ms为IB类推荐。我认为,指南中之所以推荐LVEF低于35%为I类推荐,是因为CRT中还包括有CRT-D,即心室起搏除颤器,D为预防室颤的措施。在我国患者未达到D指征时,仅通过CRT就可能会使患者更加获益,而此时患者LVEF可能大于35%,指南应综合CRT和CRT-D。
张萍教授
CRT最佳治疗有三个关键词:①窦性心律:如果非窦性心律,一旦进入房颤节律,则不满足I类适应证,因为房颤会影响CRT的临床疗效;②QRS时限要宽:最好>ms,若>ms,且符合另外两条标准,也满足I类适应证;③QS波的形态:一定是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存在左室侧后壁激动延迟。但是,临床中也会遇到一些心脏扩大的心衰患者,QRS波增宽不仅是因为左束支传导阻滞,也伴有室内传导延迟。这类患者如何应用CRT?
李学斌教授
室内传导延迟常意味着心室肌的问题。CRT疗效更好的情况是电学参与所引起的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这类患者只要符合QRS指征,就能通过起搏治疗达到QRS间期变窄,实现心脏再同步化。若患者合并原发性心肌病或不确定的特殊类型的心肌疾病,甚至可能有缺血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则会使疗效下降。未来的研究中,在改善室内同步这一重要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在这一类患者中进行多位点起搏,可能会使患者获益。
张萍教授
请问许教授,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CRT的临床疗效?
许静教授
影响CRT疗效的因素有多种。第一个是病因,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均可能是CRT的适应证,但若患者是缺血性心肌病,且有过心梗病史,心肌存在大面积瘢痕,CRT的疗效会受影响,这也是筛选患者时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二个是电极安装位置,选择CRT的靶部位时,理论上应选择心肌激动最延迟的部位,但这个部位通常难以临床判断,故多数患者主要选择后壁和侧壁,尽量避免影响疗效的心大静脉起搏。
第三个是术后的程控,现在CRT术后的程控优化可一键式自动优化,而最好的优化指标是心电图。无论用什么方法优化,都要看术后的双室起搏心电图情况,如QRS间期是否很窄、激动的胸导联形态,对CRT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
张萍教授
影响CRT疗效的因素,还有一点是患者性别。从现在的数据看,女性比男性患者的疗效更好一些。那么,是否有提升CRT临床疗效的新技术?
李学斌教授
从影响CRT疗效的因素看,适应证选择好以后,置入部位的选择对疗效非常重要,也是一大挑战。在现在的治疗中,常会选择四极起搏,可以解决患者的膈肌刺激、阈值升高和脱位等问题,使CRT置入的成功率和置入后的管理有根本保证。国内外医生都清楚,CRT非常有挑战性,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靶静脉而难以置入,但相应的也有很多新技术应运而生,以保证CRT的成功率和疗效。
我遇到过一位CRT术后患者,左室阈值6.0以上,电池耗电高,2年更换一次CRT。在一次更换CRT、置入第三个电极时,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抢救3个多小时。因此,我在思考如果有四极电极技术,可以换起搏位点,能解决很多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技术,如胸腔镜技术、外膜心包技术、心腔内或心尖部置入的心内膜技术,这些均在逐渐完善中。现在基础的技术也已在四极标准化定位上基本达成一致。
张萍教授
李教授刚刚谈的新技术,包括四极电极,不仅可以克服两极起搏的局限性,还可规避膈肌刺激升高的问题。请您继续谈谈四极电极置入的体会和经验。
李学斌教授
四极电极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多数患者只要选择好靶血管,就不需担心能向前送多远多深,只要尽可能地把电极放深,即使已经从侧壁接近心尖部,也会因其他电极的保证使患者受益。因此,四极电极在不增加直径的基础上,可将电极导线放得更远,降低脱位率。并且从目前的结果看,只要放置到位,绝大部分患者的疗效很好。
张萍教授
请许教授谈谈对经胸心外膜起搏的体会。
许静教授
经胸心外膜起搏是对心内膜起搏失败后的补救方法,并且对患者相对安全。虽然是开胸手术,但对心脏的干预较少,仅是打开心包后找到靶点直接缝上。我们中心CRT的总量是多例,经胸安置6例,其中1例因换瓣顺便做心外膜起搏,2例因电极起搏困难而做心外膜起搏,另外2例因心室扩大使置入困难,改为心外膜起搏,这些患者术后的疗效均良好。心外膜起搏最大的好处是,无需考虑血管问题,只要根据需求放置电极,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不像心内膜起搏,测到左室后侧壁的延迟,但若无相应的血管或血管不合适就不能置入。
李学斌教授
国内的心外膜起搏电极与国外不同,国外有更多的心外膜电极,多在胸腔镜下进行。前不久,我在意大利看过一例胸腔镜下实施的心外膜起搏手术,过程相对简单。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心内膜起搏有了一些更好的方法,但因病例所限,还需继续进一步研究。
张萍教授
正如两位教授所谈,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操作路径技术的提升,还有技术设备(如电极)的改进。除此之外,器械本身也在不断的优化,如能自动优化房室间期。影响CRT临床疗效的一个因素是优化,这些优化与一般的起搏器优化不同,CRT的优化周期越短,对患者更有益。现在的器械也已提升到能够进行自动优化,目前有一些优化不仅能够优化间期,还能优化起搏的选择,如单左室起搏,可以更多地根据优化间期应用到患者。
这种单左室起搏,哪些患者最适合?临床中是否优于双室起搏?
李学斌教授
理论上讲,因为左室起搏延时是影响心功能的主要因素,故多选择依赖右室传导的患者,通过优化使患者自身右侧下传、左侧起搏来达到同步化目的。目前的研究也支持这种结果,且不次于右室参与起搏的效果。
许静教授
现在CRT起搏除了四极起搏、多点起搏外,还有一种是利用自身的传导进行融合起搏,即利用右室传导来感知右室激动,以起搏左室。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靠自身的传导和左室的单点起搏,使传导时间更加缩短,而且可自动调整。虽然也有人工调整房室间期,但这种调整会随着运动、心率发生变化,可能不符合调整的间期。现在的起搏器可自动调整间期,根据自身的传导感知右室激动来起搏左室,使其随心率变化,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功能。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策划王雪萍丨编辑潘欢丨视频后期尚勇丨美编柴明霞丨制版田新芳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潘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