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步态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肉

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机器人设备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来为神经损伤患者提供强化步行功能训练。研究对象   选择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5例,患者一般情况描述见表1。训练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机器人步态训练设备是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其详细描述及参数调节见参考文献。患者参加Lokomat一系统步态训练3—5次/周,共12周,每次训练除准备时间外运动平板步行时间为30-35min。调节训练参数时,减重量的调整要以患者双下肢在支撑相不出现膝关节弯曲、不感觉下肢沉重,迈步相不出现足趾拖曳为标准,减重量调节在0-35kg。由于支撑期运动平板的助力作用,患者容易顺应运动平板而相对被动。因此,除了调节合适的减重量,还要注意及时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双下肢交替负重。训练速度的调整要以保证步态质量及患者的适应为前提,治疗师可以通过观察计算机屏幕的反馈曲线及Lokomat机械腿速度与运动平板速度是否匹配来判断,训练速度调节在1.3—2.5km/h。引导力的大小要根据患者下肢的肌力来设置,使其调节到既有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及肌力训练,又不使患者感觉下肢沉重、步行吃力,调节在35%一80%。随着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训练难度,间断进行由低速至高速的变速训练,以训练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因训练速度较低时Lokomat机械腿的阻力较大,需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当增加引导力。此外,Lokomm系统的足部升降带固定患者双侧踝关节于中立位,并在迈步相被动引起足背屈。对于有足够的踝部肌力及控制能力的患者,训练时可以不使用或降低其足部升降带的张力,减少对患者的足部限制有利于其发挥自主踝部肌力。如果患者双下肢肌力不对称,如参加本研究的患者3,其左下肢正常,右下肢肌力较差,虽然其能够独立步行,但表现为明显的异常代偿模式,训练时,治疗师应重视其较弱下肢肌力及肌肉活动模式的训练,训练速度、减重量、引导力等,训练参数设置要以引出患肢正常步态为参考,并注意双下肢步行时的协调性。此外,本研究中,虽然患者2具有较高的残存下肢肌力,但其步行时步态短而快,平衡及协调性很差,而且此患者心肺耐力较差,不能耐受太大的训练难度。训练期间可让患者休息5—6min,参数调节要慢,从而,使其较长时间实现正常步态的训练且适当增加髋膝关节的活动角度从而增加步长,指导其注意交替协调双上肢摆臂及双下肢交替的减重与负重,以训练步行时的平衡与协调性。患者训练参数描述见表2。   除参加机器人步态训练外,患者2和患者4同时还在康复科接受治疗师给予的卧位上下肢被动按摩及运动,其余3个患者没有在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均没有从事其他治疗师指导的步态训练。评价指标评定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进行,由一位评定者完成所有评定。步行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FIM)的步行能力评定。10m步行速度(m/s):测试时为消除加速和减速的影响,让患者以最快、最稳定的速度在平地以直线步行14m,记录中间10m的步行时间,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每次测量间隔使患者休息5min。6min步行耐力:测试时,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尽最大努力以直线步行6min,记录全部步行距离。测试过程中,如果患者因疲劳不能坚持,中途可以停下来休息,治疗师在每次测试时给予患者相同的鼓励和指导。为防止转弯太多可减少步行距离,一次直线步行距离定为30m。不能完成测试时计为0。下肢周径测量:患者采取仰卧位,以髌上15cm及髌下15cm为准分别测量下肢大小腿周径。结果   5例患者从事Lokomat步态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的评价指标的变化见表3。因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只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参加训练的脊髓损伤患者都显示了10m步速的增加,平均增加为0.21±0.12m/s,虽然步速改进率波动较大为12.2%一%,但所有患者都超过了临床有意义的步速(0.05m/s)改进。   从6min步行耐力的测试结果看出,患者1和患者3较训练前分别增加69.5%和57.7%,患者2和患者4训练前不能完成6min步行耐力测试,训练12周后患者2可在监视下推轮椅步行m,患者4可在两人扶持下步行m,虽然患者5训练后仍不能完成测试,但此患者一次步行时间也明显延长。除患者3的FIM运动功能评分训练前已达到最高分训练后无变化外,其余4个患者均增加FIM运动功能评分1—2分。此外,患者2完成训练后平衡功能明显改善,训练后单人在一侧给予较小的扶持就能稳定步行,步长也明显提高。   患者下肢大小腿周径的测量结果显示,Lokomat自动步态训练对下肢骨骼肌萎缩的影响。除患者3的大腿周径和患者2的小腿周径在训练后无增加,其余患者的大小腿周径都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增加,5例患者大腿周径平均增加(左/右)[(1.46±0.94)cm/(1.30±1.04)cm]、腿周径平均增加(左/右)[(0.-0.57)cm/(1.00±0.94)cm],改进率分别为大腿0%-6.8%,小腿为0%-8.1%。讨论   大多数有一定运动功能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只能通过使用助行设备及非瘫痪上肢或下肢的代偿作用才能实现步行,但这种辅助步行影响了患者步行时的协调性及正常步行功能的恢复。减重运动平板训练时,其减重系统通过胸部吊带固定、支持患者于直立位,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训练环境,即使躯干控制能力很差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减重量的调节使其获得直立的正常步行姿势。也已有证据表明,涉及协调的双下肢多关节运动的减重运动平板训练较单关节自主活动涉及更多的下肢运动神经元,它还能够加强皮质脊髓连接,提高脊髓以上中枢的可塑性。因此,此训练方法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虽然还没有较多的随机控制实验证明机器人帮助的减重运动平板训练优越于其他训练方法,但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优势,包括:①机器人设备能够在精确控制的环境下为患者提供安全的重复性的、高强度、较长时间的训练,而且只需要一位治疗师的参与。②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就能开始训练,这不仅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还有助于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③目前应用的机器人设备通过对训练参数的精确调整,及时提供足够的反馈信息能使患者发挥最大自主肌力,以促进其运动习得能力。此外,某些机器人设备装有评价系统,能客观地评价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恢复情况。   有研究结果显示,减重运动平板训练能够引出急性及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肌肉可塑性、增加肌肉横截面积、改变肌肉表型。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患者由脊髓损伤引起的下肢骨骼肌萎缩的改善。这可能是因为此种训练方法不但增加了患者的下肢肌肉活动时间,同时也减少了非瘫痪上肢或下摘自《护理学杂志》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好文章要跟大家分享哦!最专业的导尿知识,请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治疗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xgzs/4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