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很强的神经阻滞作用和镇静作用,抑制呼吸中枢,容易引起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猝死。
(2)吩噻嗪类(如:氯丙嗪)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抑制神经肌肉细胞膜上钠钾ATP酶活性,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电活动,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和通过奎尼丁样效应抑制心肌传导产生传导阻滞,继之产生脑水肿、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另外长期住院、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肝、肾功能会产生影响,可导致药物蓄积中毒、血钾异常和心肌损害,尤其是老年患者心脏功能较脆弱,更易发生。故临床医生要提高这类情况的防范意识,定期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必要时检测心肌酶谱、血清离子。有条件应定期做血药浓度的监测。
(3)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引起低血钾,导致窦性心律失常,可发展为室颤,导致死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血钾和心电图,一旦发生异常,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初期,对抗精神病药物耐受性差,加之有兴奋躁动、拒食等,可能存在隐性脱水,相对有效血容量不足,加之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
(4)夜间迷走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加之反复多次住院、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物,咽喉反射迟钝,以致胃内容逆流误吸进入呼吸道,物理刺激使气道、肺内支气管渗出液迅速增加,导致肺水肿和窒息而死亡。
(5)病人原有器质性损害,心血管疾病及营养不良,在使用精神药物时更易发生猝死。因此,对住院病人,特别是年老体弱首次住院者,使用精神药物前一定要详细进行躯体检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对器质性及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病人,应慎重选用各种精神药物。
精神病人猝死多发生在夜间,其可能的原因是: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脏的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降低,较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病人首先要提倡合理用药,日药量不易过大,尤其对首次住院、未用过抗精神病药物者易首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尽可能单一用药;对年老体弱、营养状态差、酒精中毒者更应慎重。
夜间猝死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夜班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抢救。
对长期住院、慢性衰弱病人,要及时向家属通报,科学准确交待潜在的病危因素,或建立签定协议书制度,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