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专访医院南楼心内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无论有多平凡,都会在某个或某些时候,留下一些自己不经意却能影响、感动他人一生的举动。

刘宏斌教授是北京医院心内科的知名专家,深谙冠脉介入诊疗技术,圈内圈外都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在同行们的眼里,他为人专业、谦逊,对待学术精益求精;在患者眼里,他非常和蔼可亲,即使情况危急也总能镇定自若。

“我觉得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我们选择了就一定要投入、审慎、坚持。从小目标到大目标,只有做好了才能逐一实现。”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宏斌教授如斯定义自己的职业,“医生是万千职业中的一种,劳动服务的对象是人也是生命,特殊却也同样平凡,赞美和掌声赠予的都是那些有贡献的劳动者。”

在笔者眼里,刘宏斌教授展现出的这些特质可以总结为三个字——真、善、美。对于真善美,有人如此解读:“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刘宏斌教授满腹经纶,又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从业30多年一直不忘初心,用一言一行诠释着真善美。

刘宏斌教授眼里的真:做个有用的人,做个谦逊的人

什么是真?真的含义有很多,比如真诚,真挚,真才实学,真金不怕火炼等;真的反义词是假和虚。医学虽然也是一门科学,但是其发展和进步更多与经验有关。因此,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深入,过往的真可能也就变成了假和虚,这大概就是医学的特点吧。

刘宏斌教授分享了自己的从医之路,直言是一个“真实”的人。“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选择学医’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得到特别不一样的回答。而我也看过很多同行和大家关于此的访谈,有感动,有震撼,有惊喜。但是对我来说学医恰恰就是一种简单甚至偶然的选择,没有背负过多的授意或期许。”刘宏斌教授介绍说,“我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在我还上中学的时候,她就经常因病去住院。母亲只说自己心脏不好,后来我才知道她当时罹患的是风湿性心脏病。母亲犯病时很痛苦,医院诊治却总能逢凶化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对医生的印象比较好,觉得这门‘职业’有很大的权威性。年我考上了大学,父母和亲戚都没有在我选择专业时给出太多意见,完全尊重我个人的看法。换句话说,那时候真的没有特别向往的专业,所以选择了能够为我母亲诊病治病的医学。听起来好像比较随意了些,却是打开我医学大门的真实路径。”

医学院因为学业繁重而比较清苦,何况三十多年前没有电脑和手机,日子就更单调了。回忆起往事,刘宏斌教授依旧非常怀念当时的情境,他说:“做医学生非常简单,医院临床,永远都是两点一线。现在有手机和电脑,查资料很简便,想了解更多其他的新闻也是应有尽有,而我们当时能看的只有医学书刊,因此我们的精力也都放在了这上面,乐趣也都来源于这里。”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正因为这种相对艰苦的环境夯实了刘宏斌教授的理论基本功,“医生的成长需要学习、总结和传承,少了哪一面都不完整。我们做学生的时候理论知识学得不少,更多的时间又泡在了临床上,这也是对比现在的最大优势。以前从医学生到真正的医生,需要经过各种学习过程,因此非常踏实。现在患者多了,医生也多了,提供成长的手段虽然丰富,但是土壤面积很狭小。比如我们的住院总,一直都不够分,而在当年都是严苛的必经之路,甚至少做一天都不能提职。”

“作为知名专家您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有创造性,这些优异的成绩源于您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是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宏斌教授淡淡一笑说:“可能大家一直比较推崇要努力、感恩、持之以恒和勇往直前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觉得这么呼吁是没有问题的,人生就是要积极向上。但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光凭‘热爱’还是不够的,最后仍要落足实处。我已经在临床上工作30年了,想必任何人做相同的一种工作这么久应该都很难再像执业初期那般谈‘热爱’吧。但是为什么我现在依旧继续我的职业并且我个人也觉得还可以继续突破呢?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是我养家糊口的保证,也是我作为单位里的一员必须要兑现的职责所在。同时,因为我的工作对象是人是病,如果我的技术不到位或者患者反应很差的话,那就说明我的工作失职了。与热爱相比,责任更重要。”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纷扰和诱惑,轻易就能撩拨内心的波澜。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丈量出品格和境界的高度。诚然,医学不进则退,为了不后退而“必须”的进步也是一种进步。正如刘宏斌教授理解的这般,医学这门职业已经深入到生命中去了,看病问诊做研究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吃到美味自然可以愉悦身心,如果吃不饱的话就得挨饿。简单如斯,真实如斯。

刘宏斌教授眼里的善:做个有手艺的人,做个知进取的人

所谓善,既要善,又要擅。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比如说冠脉介入,30多年前刚提出把这样一个工具输送至血管中时,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吓到,然而现在这门技术却在挽救无数人的生命。我国全年冠脉介入手术例数超过70万,亦有成千上万的医学人才积极投入到这个领域中去。

刘宏斌教授执业早年就积极深造接触了冠脉介入这一专业,后来率先在国内开展了ECOM支持下极高危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还曾在美国Vanderbuilt大学医学心血管中心导管室访问。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刘宏斌教授已然迈进了我国最优秀的冠脉介入专家行列。

“医生执业需要有绝活,虽然当初我也并非有意而为之,但是既来之则安之,选择了做冠脉介入就要做到最好。而且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王思让教授,他也是我们医院心内科的老前辈。当初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论文都靠手写。王教授甚至在图书馆一个字一个地修正,并逐字逐句地教导。他对医学工作的‘锱铢必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有严谨认真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才能给患者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做介入的专家有很多,刘宏斌教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面对褒奖他表示自己有自己的“进步秘诀”:“现代的年轻医生接收新生事物能力特别强,对比之下我的反应多少有些偏慢。不过医学经验的积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有些习惯和坚持也是经过了千万次验证的‘好东西’。”一般科室主任因为事务繁忙更多都是听下属汇报,视触叩听可能用得不太多了,而刘宏斌教授直到现在还是坚持对患者“亲自上手”的习惯。

“前段时间我们科送来一个患者,做了心电图和CT等各种检查,大家汇报检查结果并一致认为是一般的劳力性心绞痛。后来我详细观察患者的表现并询问病史,再对比各种检查单,最终确诊这是一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随后经过缜密处理,患者终于化险为夷。”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刘宏斌教授经常都在扮演“关键先生”以给出最终“生死攸关”的抉择。

“上一次我们在郊区搞义诊活动,现场一位嘉宾突然心跳减慢,做心电图和其他检查发现存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按照惯性思维大家都提出要安装起搏器。最后让我评估,我再度检查患者的身体和表现,对照化验结果。考虑到患者只有30多岁,遂建议增做腹部检查。结果出来后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居然是胆囊炎!”如今回忆起来刘宏斌教授仍然心有余悸,“如果当时没有及时纠正的话,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其实倒不是说我不相信别人的判断,而是我养成了习惯要身体力行。当然,更多的时候我跟大家的意见也是一致的。可能有人就此会说现在科技发达,各种检查非常明确,我再沿袭之前的方式方法是否多此一举了,而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医学发展之快,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有人提出了“知识半衰期”这一概念,认为尤为适用于医学。例如,研究者将50年前研究肝炎和肝硬化的一批论文重新拿来评审,并将研究数据绘成一幅图表,结果发现一半的知识过时了。

对此,刘宏斌教授也深有感触:“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发展就有衰退。而医学只能是进步,否则就会成为人类发展的累赘。所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xgzs/1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