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典型气胸者通常诊断并不困难,但部分患者体征不明显,心电图异常改变易误诊为心血管疾病。本文对86例气胸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其心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和方法
1.对象
选择年4月至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气胸患者86例,均经临床及x线胸片证实,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心血管疾病。且根据气胸的部位分为两组。
左侧气胸组59例,男性34例,女性25例,年龄为22~72(59.54+9.75)岁。右侧气胸组27例,男性21例,女性6例,年龄为18—72(51.93_+18.32)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t=1.,x2=3.26,P0.05)。
讨论
心脏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毗邻,左肺上叶上、下舌段在心脏左缘形成心切迹并部分遮盖心左缘,形成心左缘的相对浊音区。正常情况下,遮盖心脏表面的肺脏影响心电活动向体表传导。健康人一般胸导联自右向左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R/S比例逐渐增大。在临床上,特别是老年患者在排除心脏疾患(心肌梗死)外,还应想到自发性气胸的可能。
版权心电学杂志
左侧气胸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一例
梁美琴廖仍照
医院心电图室
患者男,67岁,因“咳嗽、咳痰,气促一天”入院。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多年,不规则治疗。查体:体温36.5℃,脉搏96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39/104mmHg。神志清,呼吸急促。胸廓对称无畸形,左侧呼吸活动度减低,左上肺呼吸音消失,叩诊鼓音,余肺野呼吸音增粗,可闻及散在干性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无扩大。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左侧气胸,肺组织受压缩约60%,双肺继发性肺结核。心电图检查(图1)示:QRS时限为0.14s,Ⅰ、aVL导联呈qr型,q波时限为0.05s,q>1/4r;V1~V3导联呈rS型,r波细小,rV3<rV2<rV1,呈递增不良;V4~V6导联呈QS型;Ⅰ、aVL导联ST段呈弓背形抬高0.05mV及T波倒置,V1~V4导联ST段呈上斜形抬高0.10~0.40mV。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③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请结合临床排除)。
结合患者病史,患者无明显压榨样胸痛的病史;急查心肌酶谱,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故考虑不符合心肌梗死的表现,但仍需复查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有无变化进一步排除。
当天对患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气促症状明显缓解。第二天复查胸部X线片提示左侧气胸较前吸收,左肺压缩约30%。复查心肌酶谱为正常值,心电图检查(图2)示:Ⅰ、aVL、V4~V6导联Q波消失,变为宽大有切迹的R波。V1~V3导联呈rS型,r波较前升高。Ⅰ、aVL、V4~V6导联ST段为水平型下移0.05~0.10mV及T波倒置或负正双向,V1~V3导联ST段仍为上斜形抬高0.2~0.4mV,考虑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继发性ST-T改变。故心电图诊断为: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结合病史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可排除心肌梗死的可能。
讨论
左侧气胸时,由于左侧胸腔的气体使纵隔右移,心脏与前壁的距离增大,心脏和电极之间存在大量绝缘的气体,胸导联的导电性明显降低,引起前壁导联R波递减和低电压,导致R波消失呈QS型波,类似于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这些变化多在平卧时出现,立位或坐位时心脏贴近胸壁,R波可再现。因此,立位或坐位记录心电图,可作为鉴别左侧气胸和心肌梗死的方法。右侧气胸心脏向左移位,一般不出现梗死样Q波[1]。
本例提示,对于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合并左侧气胸时,其心电图可出现酷似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假象,对于此类患者应记录卧位和坐位心电图进行比较,并追踪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排除心肌梗死[2-5]。因此,在诊断时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加以细心分析,以免误诊、漏诊。
版权实用心电学杂志
利益冲突:无
免责声明
平台推送文章来自网络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