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记者王嘉译
在中原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时间赛跑,用自己高超的医术从死神手中挽救了无数生命垂危的患者,他们就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
孙运:高龄心脏病患者的“贴心人”
去年春节期间,郑州北郊一名90岁的老太太,因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极高危高血压病等问题,医院婉拒手术。心内科一病区的孙运主任了解到老人的病情后,立即安医院,并实施了冠脉旋磨术+支架置入术,术后老人顺利康复,目前已经可以下地活动。
“患者的病情,不仅牵动着家属的心,也让医生揪心。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病情严重又险些被关上‘生命之门’的患者。”孙运主任说。医生不仅仅治病,还应想患者之所想,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赵育洁:让房颤患者安心生活
许昌的杨老太太今年77岁,胸闷、心悸气促20多年,伴有10多年的高血压,医院被诊断为房颤,近几个月病情反复发作。
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以上。来医院心内科二病区后,病区主任赵育洁为她完善检查,专家评估后认为:老人存在较高的栓塞风险,有必要实施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术后,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
赵育洁主任说:“这种房颤‘一站式’介入手术技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安全有效。为房颤症状明显、抗凝治疗后出血风险高、不适合长期服药或存在消化道出血、脑出血以及不愿意服药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王淑红:开展早期心脏康复,助力患者回归健康生活
在心血管内科,王淑红主任带领着整个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病区的专家为患者“解心忧”。
王淑红主任表示,因为心脏疾病瞬息万变,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外,心脏康复也极为重要。如果心脏康复能尽早开始,那么,患者从出院到回归正常生活的时间将大幅度缩短。该病区近年来开展的心脏早期康复工作,让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受益。
王瑞敏:介入治疗,拆除主动脉夹层“不定时炸弹”
心内科三病区主任王瑞敏是一名心血管疾病的资深专家。在她看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定义为累及主动脉的严重和紧急病症,辨证施治是关键。
“夹层向下累及降主动脉的情况,临床称B型夹层。相对于A型夹层,B型夹层患者获救机会多一些。如无合并症且症状稳定,大部分患者可采用介入法治疗。”王瑞敏说道,介入法是从股动脉将大血管支架输送到内膜破口处,将主动脉内膜破口封闭,阻止血流从破口进入“假腔”,闭合或修复“假腔”。这让不少符合介入手术适应证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避免了开胸手术。
张杰:为“慢闭”患者提前解除生命之忧
39岁的马先生于3年前开始出现胸闷、胸痛不适症状,每次三五分钟便会恢复。今年3月份,马先生的症状突然加重,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心血管慢性闭塞病变、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前降支及右冠狭窄、回旋支中度狭窄。
日前,他再度发病来到医院心内科五病区。病区主任张杰为其顺利实施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其右冠闭塞处,并置入3个支架后,马先生的生命隐患终于被排除。
张杰主任表示,心血管慢性闭塞一般被发现时,已发展到严重程度,很多患者心脏血管闭塞几个月甚至几年,自己都浑然不觉,因此提醒出现胸痛不适的患者,医院就诊。
厉菁:救治急性心梗患者,在绿色通道上奔跑
48岁的孙先生在过年期间因突发心前区疼痛来到医院急诊科,被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随即,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开启,导管室同时启动。心内科六病区主任厉菁等专家会诊后,认为必须尽快开通梗死的冠状动脉,避免心肌缺血坏死。几分钟后,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十几分钟后,堵塞的血管被扩开,造影显示血流已恢复。经过规范治疗两周,孙先生康复出院。
厉菁说,该院开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绿色通道,能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梗死的血管,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降低猝死、改善预后,大大缩减院内急救时间,是急诊救治的生命通道。
朱自强:一心为患者着想,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医院心内科七病区主任朱自强看来,虽然冠心病无法根治,但对于一些早期冠心病患者来说,通过正规的药物治疗,再加上积极锻炼,改变生活方式,是可以缓解症状并逆转斑块的。
例如,患者冠状动脉堵塞程度在70%以下,就属于临界病变,这时患者一般还没有症状,通过服用他汀类等其他药物,就可以逆转斑块。如果患者冠状动脉堵塞程度是65%,通过精准用药,就能将堵塞程度逆转到50%,甚至是20%,极大地降低冠心病发病速度。
孙俊华:给患者的心脏“上保险”
来自周口的杨女士今年52岁,从前年开始,她反复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心电图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短阵室速”,心脏彩超显示心脏增大,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杨女士来医院,心内科八病区主任孙俊华为其安排了进一步检查。专家会诊后,为杨女士制订了最佳治疗方案——三腔除颤心脏起搏器置入手术。手术完成后,杨女士再没心慌。
“三腔除颤心脏起搏器如同给患者的心脏装上了保险,患者先前的症状控制住了,而且扩大的心脏缩小,避免了心脏衰竭症状、遏制恶性心律失常带来的险情。”孙俊华说道。
胡法国:国际较前沿技术,为患者解“心忧”
信阳的黄先生今年70岁,近年稍活动,心前区就出现压榨性疼痛。医院做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前降支和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经当地医生推荐,来到医院心内科九病区。
病区主任胡法国为他详细检查后,认为患者对角支比较大,且供血面积也大,不适合采用单支架置入技术,应采用目前国际较前沿的技术——双支架置入技术解决这一难题。
胡法国为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后,老人的症状很快缓解,目前已康复出院。
重磅推荐!
河南省卫健委:医学生在卫生院服务满6年,医院编制,提前一年晋升!版权声明
◆本文为大河新健康融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大河健康报
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呵护
专业|专注|大爱|责任
统筹:于素文
编辑:宋昆仑
实习编辑:刘广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