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40岁男性患者因心悸入院就诊,诊断结果出乎意料。近日,《JAMA内科学》发表的这则病例,我们一起看看吧。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40岁,因心悸发作急诊就诊。无心血管危险因素,无猝死、心肌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心率45次/分,呼吸频率12次/分,血压/62mmHg。
左下胸骨边缘听诊有收缩期杂音,随吸气而增强。
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辅助检查
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如图1A显示。心电图检查过程中,患者心悸发作,故再次记录如图1B。另外,心悸发作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呼吸困难及晕厥状态。
图1.静息及心悸状态下心电图。
经胸超声心电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无瓣膜病,右室心尖部运动障碍。
问题
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A.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且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B.导管消融
C.β受体阻滞剂单独使用
D.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且程序化心室刺激指导ICD植入
答案A
诊断过程
心电图提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倒置、QRS波增宽、Epsilon波,如图2A。诊断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此外,患者还存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
图2A.12导联心电图中V1~V4导联*为Epsilon波
从图2B中可以看出,宽QRS波出现房室分离,提示室性心动过速(VT)。且左束支阻滞起源于右室,QRS波电轴朝下进一步证实该结论。综上所述,患者可能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但是,基线心电图普遍异常、右室局部运动障碍否定了这种假设。
图2B.箭头处指示V1~V2导联中的P波,提示患者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
随后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检查,成像提示患者右室心尖部纤维脂肪组织浸润。
有关ARVD
ARVD是累及右室心肌组织的遗传性心肌病,其特征为心肌细胞逐渐被脂肪及纤维组织替代。ARV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是因为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细胞间信息传递障碍,且主要影响右室,特别是"三角区",如右室流出道、右室流入道、右室心尖部等,左室受累也相当多见。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ARVD的诊断标准,并且将其分为确诊、临界、高度怀疑三种情况。
Epsilon波特异性最强,但少有报道,它直接反映右室纤维脂肪组织慢传导区去极化严重延迟。此外,心前导联T波倒置的特异性虽然较低,但最为常见,约75%的患者心电图有显示。严重、弥漫性的ARVD患者中,心电图可以观察到QRS波低电压。
治疗方面,推荐所有ARVD包括无心律失常的患者均优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同时避免参加竞技体育运动。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持续性室速、严重的右室及左室功能障碍时,建议植入ICD。晕厥、非持续性室速、右室及左室轻度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仔细考虑植入ICD后的风险-效益比。程序化心室刺激(PVS)后,ARVD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升高。因此,使用电生理技术进行危险分层仍然存在争议。
既往研究发现,通过心内电压图对电解剖瘢痕区域进行识别和量化,可作为临界、高度怀疑ARVD的诊断标准,同时也为心律失常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附加价值,但目前并不推荐其作为常规的评估工具。
尽管最佳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症状,预防ICD电击,但导管消融也可作为一种消除患者持续性室速的治疗选择。在经验丰富的医学中心,对血流动力学稳定、形态特征单一的室速患者,导管消融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Ⅱb类推荐)。不过,由于ARVD基质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导致易于出现多个折返环及新的致心律失常病灶,以后可能会新的室速发作。
来源
VictorWaldmann,NicolasCombes,EloiMarijon.A40-Year-OldManWithPalpitations.JAMACardiology.March14,.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刘明玉┆美编柴明霞┆制版刘明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