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心脏起搏领域,目前越来越接近生理性起搏。希氏束起搏是目前最为生理的起搏方式,但其存在起搏阈值偏高、感知欠佳、部分患者的起搏成功率略低等缺点。年,温州医院黄伟剑教授在个案报道中首次提出左束支区域起搏这种新的起搏方法。
近期,医院樊晓寒教授研究团队在33例有心室起搏适应证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对左束支区域起搏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短期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发表在HeartRhythm杂志(IF=4.)上。
樊教授等指出,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永久性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成功率高达90.9%,其起搏阈值稳定,可达到窄QRS间期、保留左室收缩同步性的效果,而且并发症较少。
研究者认为,左束支区域起搏有望成为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具有吸引力的生理起搏方法。
在该研究中,左束支区域起搏成功被定义为:V1导联起搏的QRS形态为右束支阻滞图形,QRS间期ms。
该研究为全球第一篇探索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33例患者中,左束支区域起搏成功率达90.9%,起搏术中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平均起搏夺获阈值及起搏的QRS间期宽度稳定。
该研究中,基线合并左束支或右束支阻滞的患者共16例,束支阻滞成功校正率68.7%。仅有1例患者起搏术后出现了室间隔导线穿孔,并及时进行了导线调整。
随访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的心功能稳定,左室收缩同步性较基线有轻微改善,这种改善主要见于基线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来源:LiX,LiH,MaW,etal.Permanentleftbundlebranchareapacingforatrioventricularblock:feasibility,safetyandacuteeffect.HeartRhythm.Apr29.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30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