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耕左室四极导线植入心底1例

医院

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起搏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主任委员。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然而,部分满足CRT指征的心衰患者因左心室高起搏阈值、膈神经刺激及左室导线不稳定,使经冠状静脉植入CRT手术失败。Quartet左心室四极导线(Quartet,modelQ,St.JudeUSA)可提供多个起搏位点及十种起搏向量选择,通过“植入心尖、起搏心底”的方式,可较好地解决左心室高阈值、膈神经刺激及导线稳定性问题[1~6]。但对于分支血管较浅四极导线不能全部进入分支血管的患者,左室导线的稳定性及CRT反应性鲜见报道。本文对1例CRT左室四极导线植入心底的患者报道如下。

病史资料

  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乏力、气促8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8年前出现爬楼梯后乏力、气促,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予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倍他乐克”等对症治疗。1月前患者气促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

  入院查体:心率58次/分,血压/85mmHg,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心界左下扩大,律齐,心尖区闻Ⅲ级收缩期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

  超声心动图:全心扩大,左室舒张末内径88.2mm,EF24.1%,二尖瓣大量反流。

  冠状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

诊疗过程

  患者于年7月24日在我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术中冠状静脉逆行造影显示分支血管不理想,最终选择前侧静脉为靶静脉,植入左心室四极导线。因前侧静脉血管显影较浅,反复尝试左室导线难以植入至侧血管中远段,最终将四极导线头端固定于前侧静脉基底段,第4极(P4)未能进入分支血管(见图1、2)。术中选择D1-M2为最终电极向量,起搏参数良好,10V无膈神经刺激。术后心电图QRSms。

  术后随访至今6月,患者胸片未见左室电极脱位(见图3、4),起搏器程控显示各起搏参数稳定。患者胸闷气促症状改善,术后6月心超提示:LVEDD82.1mm,EF32.5%。

讨论

  Quartet左心室导线是一款四极左心室导线,它具有1个顶端电极(D1)和3个环状电极(M2,M3,P4),可以提供10种起搏电极向量组合,D1与P4电极相距47mm,通过“植入心尖、起搏心底”的理念,植入导线时,电极远端可嵌入靶静脉的远端分支进行固定,降低脱位率的同时,可通过M2,M3,P4作为起搏电极起搏左室基底部,最大程度避免心尖部起搏,减少膈神经刺激,提高CRT反应率[1~6]。

  Forleo等[5]入选例心衰患者植入Quartet左室四级导线,在平均15±5个月的随访中,4例患者发生左室导线脱位,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3例患者在左室导线植入完成时,其P4电极位于分支血管外,而全部电极均植入分支血管的患者,随访过程中电极稳定,提示左室导线4个电极均植入分支血管,可避免电极脱位的发生。

  本例患者因冠状静脉解剖限制,左室导线难以送入侧血管远端,术中将电极头端固定于基底部,P4未进入分支静脉。术后随访6月,左室导线位置稳定,各起搏参数良好,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左室功能较前改善。但该类患者左室导线的稳定性仍需进行大规模、长时期的临床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略)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出自《门诊》杂志年08月刊P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REVIEW

··相关文章

黄伟剑:永久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行希氏束起搏术1例

程晓曙:心室电风暴药物治疗新进展

王祖禄: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主动脉窦邻近区域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

张树龙:自主神经靶向干预治疗心房颤动

宿燕岗:《心血管植入电子设备远程查询与监测专家共识》解读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
北京手术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xgyy/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