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鲜阳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并发症

自我国开展先心病介入治疗以来,越来越多地取代外科手术,逐渐成为先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特别是以国产器材为代表的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使先心病介入诊疗范围得到显著提高。

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患者解剖类型特殊以及技术操作、应用材料等问题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年蒋世良等报道例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总发生率为1.47%,急诊手术率为0.35%,死亡率为0.09%。医院对近5年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分析发现,发生严重并发症39例(0.86%),死亡率0.02%,16例进行(0.35%)急诊手术,与开展介入治疗的早期相比较并发症明显降低。

严重并发症可见于以下几种。

封堵器脱落或移位

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25%~1.44%,常见于房缺也可见于室缺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原因为封堵器选择过小、病变解剖位置特殊以及适应证选择不当等,发生封堵器脱落或移位的房缺患者中,约80%为下腔缘不足所致。

应提高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术中反复推拉封堵器确定其位置、形状等正常后再释放封堵器。心导管室常备各种类型异物钳,一旦发生封堵器脱落或移位,可先尝试异物钳抓取;如不成功、封堵器较大或患者解剖结构差,应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

瓣膜关闭不全

瓣膜关闭不全是室缺封堵术后严重并发症,主要为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其原因多与缺损距离瓣膜过近、膜部膨出瘤形成、建立动静脉轨道过程中瓣膜或腱索受到损伤、封堵器放置不当等有关。

注意严格把握适应证,室缺边缘距离主动脉瓣≥2mm、距离三尖瓣隔瓣≥3mm是最佳条件。建立动静脉轨道过程中,避免导管及导丝穿过右心室内腱索和乳头肌,选择合适封堵器,释放前,经超声及造影确认,对于轻微瓣膜关闭不全无需特殊处理,密切随访观察,对封堵器移位或严重瓣膜关闭不全者,应及时撤回封堵器,无法撤回时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完全性房室或左束支传导阻滞

常见于室缺封堵术中或术后,也可见于房缺封堵术,发生率为0.1%~3.0%,多在术后1~6天,也有术后数年发生者,多与导管刺激、封堵器压迫、局部水肿及室缺边缘靠近房室传导束等有关。

术中操作要轻柔,封堵器选择不宜过大,发生于儿童患者时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心包填塞

多见于房缺封堵术及瓣膜狭窄扩张术后,发生率约为0.12%~0.47%,与操作不当而致导管、导丝或鞘管穿破房室壁所引起,亦有因封堵器选择过大、封堵器边缘磨蚀心房壁或周围组织所致。

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多发生在重度瓣膜狭窄、大房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由于右心系统长期的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术后左心室血液大量充盈而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

血小板减少

多见于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与应用封堵器较大或残余分流导致血小板聚集或破坏有关,应尽量选择国产封堵器,因其内缝有多层聚酯纤维膜,能够完全阻断血流,减少残余分流,降低溶血、血红蛋白尿的发生。

一旦出现此并发症,应酌情给予激素、碱化尿液、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等对症治疗,如症状无明显好转则进行外科处理。

其他

其他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股动静脉瘘、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局部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等。

国内开展心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历经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和操作经验,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或指南的发表,系统规范了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操作技术,早期操作所致的血栓、气栓、严重心律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减少,成功率显著提高。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适应证,避免盲目扩大介入治疗范围,尤其是婴幼儿或室缺等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的先心病,术前应精准诊断,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术中规范化操作,术后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正确处理,能够降低先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更好地提高治愈率。朱鲜阳王忠超

赞赏

长按







































中医治白癜风
白癜风能看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jbtz/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