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lu等报道了一例既往存在传导系统障碍(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且正在接受慢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ACS患者,在接受替格瑞洛初始治疗4天后出现了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在停止治疗后阻滞持续了10天。
Unlu等建议伴有心电传导系统障碍的患者在接受有房室阻断作用的药物治疗时,应谨慎使用替格瑞洛并长期观察。对于同样的问题,Goldberg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另一个病例进行报道。
病例信息
一例71岁的女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水肿入院,该患者6个月前曾患有前壁心肌梗死且接受左前降支动脉(LAD)支架植入,并在7年前曾出现脑血管意外。
患者心电图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伴侧壁导联ST段抬高,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血栓抽吸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其近端LAD支架内血栓形成。
患者采用替格瑞洛起始治疗剂量为mg,后续采用90mg两次/天。患者的病情迅速改善但是依然有轻微的心动过速。
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收缩功能中度下降,前侧壁运动功能减退。2天后采用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治疗(起始剂量1.25mg),3小时后,患者经历了数次晕厥并伴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达14秒。
遂行心肺复苏,后植入临时起搏器开始心室起搏,停用替格瑞洛和比索洛尔治疗并恢复氯吡格雷治疗,2天后病人窦性心律恢复稳定,移除临时起搏器,在随后的6个月随访期间无心动过缓和晕厥复发。
该病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该病例与之前病例有所差别,因为该病例的房室传导阻滞并不是在患者已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情况下再接受替格瑞洛治疗之后出现的,与此相反,是在已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情况下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出现的。
相同的是,患者都已经存在心脏传导系统障碍(左束支传导阻滞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目前90%的ACS患者出院时都会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
因此,对于已经有传导障碍但还未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ASC患者,在开始接受替格瑞洛治疗时需要注意这些患者在后续治疗中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可能性很高。
建议谨慎处方替格瑞洛
用于存在房室传导障碍的患者
替格瑞洛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对腺苷的摄取来增加血浆中腺苷的浓度,是一种有效的房室传导阻滞剂,而传导系统障碍目前还不被认为是替格瑞洛的禁忌症。
虽然在PLATO试验中患者接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后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相似,但该试验主要的排除标准是心动过缓风险增加。
因此我们并不清楚该试验中有多少比例的患者已经具有明显的传导系统障碍,以及在该人群中的心脏传导阻滞发病率。
在获得更多的临床证据前,对已明显伴有房室传导障碍的患者,开具替格瑞洛处方时应尤为谨慎。
相关阅读
1.综合保健服务系统内比较分析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中国ACS患者中,替格瑞洛的疗效并不优于氯吡格雷且会增加呼吸困难的发生率
3.替格瑞洛可诱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传导异常
4.真实世界中替格瑞洛转换为氯吡格雷的概率和原因
5.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换药获益,普拉格雷/替格瑞洛vs.氯吡格雷
—END—
菲凡心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