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两天,王凤刚看到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南京无名女童身份确认,因是脑瘫,父亲和爷爷将她推下河》、《"无名女童"之殇,患癌奶奶有多心痛?"六神磊磊"决定资助老人看病》系列报道,心情沉痛不已,“这桩悲剧让人痛心不已。人人都有享受生命的权利,残疾人也是人,也要活出精彩。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
王凤刚是一位普通的父亲,说这句话时,其沉痛远超紫牛新闻记者,因为他的女儿王忆也是一名脑瘫患者。
29年前,王凤刚妻子在分娩时候,羊水破裂,王忆出生时缺氧窒息,落下小脑偏瘫的疾障,不仅失去了双腿走路的能力,连语言功能也受到极大的伤害。经过夫妇俩将近30年的陪护,王忆生活已尚可自理,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仅靠右手的一根食指,逐字敲出万字,完成并出版散文集、诗集等6部作品,今年3月成为中国作协会员。
作为残障者亲友,王凤刚认为,命运是不公的,但父母身为监护人,要报之以歌,让孩子能够参与、融入社会,让生命有光彩、有价值、有尊严。在他身边,因残致贫的例子也有不少,目前社会对残障孩子的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因此他也呼吁,除了经济上的救济,社会爱心人士应从理智、客观、人性的角度,正视、关爱残障人士,将阳光洒向他们。
27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在虎踞北路附近的咖啡吧,采访了王凤刚、王忆父女。
1
带女儿做过手术后,
身上只剩下五块三毛钱
年仲夏,王凤刚本该享受初为人父的喜悦,但命运却捉弄了他。女儿8个月大时,被确诊重度脑瘫,较之于常人将失去大部分行动能力与语言能力。
“一下子蒙了,像是掉进了冰窟窿里。”那时候,王凤刚从大学毕业五六年,还是机关里的一名普通办事员,妻子在盐城一家国企担任职员,夫妻俩的收入极其微薄。
家里姊妹、邻居曾苦心劝告王凤刚夫妇放弃医治,甚至提议将王忆送去孤儿院。但小两口执意不肯。为了给女儿治疗,他们请假不上班,辗转南京、上海、北京求医,积蓄很快一洗而空。“最惨的时候,将家里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变卖,包括结婚时的家具、冰箱、摩托车,拆固话取回初装费,东借西凑了5万。”王凤刚清楚记得,带女儿从北京做了一次大手术回来,自己身上只剩下五块三毛钱。
王凤刚说,为了照顾王忆,甚至动了放弃工作的念头。但他和妻子从未想过放弃女儿。
王忆(左)
2
求学过程很简单,
但父母始终没放弃
残障困住了王忆的身体,从客厅到卧室,她都只能坐在塑胶板凳上一点点腾挪,由于患病,甚至无法说清一句话。
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重度脑瘫患儿,王凤刚夫妇却坚持将她送进普通学校。
当时融合教育的概念还没兴起,几乎所有学校无不例外提出了顾虑:上厕所如何解决?会否影响其他孩子?发生危险又该怎么处置?为此,王凤刚与妻子屡遭碰壁。直到王忆9岁,终于有一家小学同意接收,在家长签下全责承诺书后,王忆迈进了学校的大门。
“小学二年级以前,父亲在外地工作,全凭母亲一人照料我起居、上下学。”王忆因说话不便,通过打字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除了早晚接送外,上下午第二堂课后,母亲吕开萍都要到学校抱女儿上厕所。后来举家从盐城搬到南京,吕开萍和丈夫仍然用自行车或轮椅风雨无阻推着王忆上下学。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王忆初中毕业。
王忆和父亲王凤刚
“很多课经常不在同一个教室,别人都能自如行走,而我却走不起来,只能一个人待在教室里看书自学。”王忆通过打字告诉记者,因身体“与众不同”,她在学校需要克服很多障碍,也曾因此遭到同学的冷眼和排挤。到了三四年级,自己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慢慢地,同学们随老师的态度转变了看法。课间,开始有同学帮助王忆上厕所;上体育课,也有同学主动帮王忆将轮椅推到操场上。
同学们常常会帮忙将坐着轮椅的王忆推到操场上
及至初三毕业,王忆数理化的短板愈加明显,加之新家离学校较远,学业难以为继,王凤刚特意聘请了高校研究生教授女儿文史哲课程,帮助她更好地走上文学之路。
王忆走上了文学之路
尽管命途多舛,王忆无疑又是幸运的,拥有一对不离不弃的父母。在父母的陪伴下,王忆先后游历了国内不少城市,甚至把轮椅推到了日本、韩国。
“十八岁以前,我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较多;二十岁以后,换作父亲,时常陪我出席各类活动。”成名以后,王忆每去一处,人们都会看到王凤刚的身影。以至于很多人说,王忆与父亲合二为一,方能称其为王忆。王忆也心怀感恩,“没有他们(指父母亲),不可能有今天的自己。”
你的光芒虽不比
阳光灿烂无比
如同洒落在手背上
明亮的灯光
照亮了我笔下斑斑字迹
我喜欢你闪烁不定的样子
忽远忽近不偏不倚
若隐若现却能刻骨灵魂
你是我黑夜里
最亮的那颗星
你没有璀璨的外衣
静静地摇曳在窗外
默默照耀着我前行
——王忆诗歌《星星》节选
3
女儿啊你长大了,
爸爸快要抱不动你了
生活上,王凤刚夫妇却俨如“狠心”父母,从王忆六岁开始,便要求其独立自主,解决生活大小事务,包括吃饭穿衣上厕所。“在家里,饭必须自己吃,哪怕吃得满桌都是;衣服必须自己穿,哪怕一件衣服穿一个小时;厕所必须自己去,哪怕是爬着。”在王忆看来,父母是血浓于水的至亲,也是人生导师,但他们都在一天天衰老,她必须学会摆脱依赖。
从小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生活,王忆被磨砺得比普通孩子更坚强、更独立。如今,出门遛弯、喝咖啡这样的日常事务,王忆已能够独立完成。“她平时在手机上网购、订外卖、发微博可溜了。”王凤刚侧头看着女儿,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挂着宠溺的笑容。
今年5月,王凤刚陪同王忆前往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参加活动。在下计程车时,王凤刚像往常一样帮女儿打开车门,将其抱到轮椅上,但这一次,却差点踉跄摔倒,“我当时跟王忆说,你长大了,爸爸快要抱不动了。”经过这件事,王忆更加坚定了独立的想法。
4
看王忆的书,
很多人从中得到力量
对于未来,王忆希望自己可以走上职业写作的道路,通过出书养活自己,同时兼顾公益,服务社会。如今,王忆在接受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江苏文学院高研班培训,并即将于今年出版自己的第七本书《三十而立》。
王忆家附近的咖啡吧为其策划了售书活动
王凤刚表示,除了在写作上表现出禀赋以外,王忆还热衷于投身各种志愿服务。从苏网公益的热心博主到《文艺自强》的专栏编辑,从特校的读书访谈会到南京女子监狱的诗歌朗诵会,王忆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更多人乐观面对生活。他还提到,每写一本书,王忆都会向特殊学校捐赠一批样书,“王忆的书在特校颇受欢迎,很多人从中得到了某种力量支撑。”
去年1月22日,王忆来到徐州火车站,自费为春运过往旅客赠送图书,还亲自为每本书签名,眼睛几乎趴到书页上。“在外忙活了整整一年,这次回家过年给孩子带书回去很有意义,回家一定给孩子讲讲王忆的故事,非常感人,非常励志。”旅客赵颖在收到赠书后兴奋地说道。热心公益的王忆也因此获得“江苏好青年”“南京好市民”等多项荣誉称号。
5
这样家庭承受的压力
外人很难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