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手记:生命只有一次,但,人生的马拉松还很长……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不少城市举行了马拉松比赛,其实小编我也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马拉松全程42公里,对于马拉松爱好者亦或是运动员来说,长距离的赛跑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毅力以及身体状况。
笔者的马拉松秀:北京线下马拉松奖牌;最近的新换的跑鞋—AdidasPorscheDesign4;哈尔滨马拉松奖牌
然而伴随着马拉松运动的兴起,猝死却像“雨后春笋”一样伴随着每一场马拉松的结束。年,著名的伦敦马拉松比赛中,一名30岁的男性选手在跑完全程后猝死。年在该项赛事中,一名22岁的英国人在跑完全程后晕厥,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中,北交大机电学院学生刘鸿斌和一名退休职工先后猝死,其中刘鸿斌的死也被卷入了一个扩日持久的官司,年底特律马拉松赛中,16分钟内3名选手死亡,其中两人是心脏性猝死;据统计,在历史悠久的英国伦敦马拉松比赛中,自年创办赛事以来,已经有11人不幸逝世。另一项数据显示,马拉松比赛中猝死概率为每10万人中有0.8人猝死;据国际体育组织统计,平均每5万明马拉松跑者中会有一个人死于心脏病突发。这远远低于0.%的糖尿病死亡率与0.%的车祸死亡率。
费迪皮迪兹(Phidippides)于公元前年,带着雅典胜利的消息,从马拉松平原跑到雅典城市广场,当他到达广场后猝死,为史上第一个“马拉松”猝死者
广州马拉松比赛中,一名跑者身感不适倒地
他们为什么跑着跑着就牺牲了
首先经常参加高强度体育锻炼会产生一系列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需要爆发力和耐力时均能够促进心排量增加,及升高血压。这些改变被称为运动员心脏。
运动中右室对全心做功贡献增加
静息状态下,右室做功很少,因为右室的后负荷很小。右室将血液泵入到低压、高顺应性的肺循环血管床。而且右室的质量和收缩压是左室的1/4至1/5。因此,静息情况下,右室做功很少。然而在运动情况下,右室做功显著增加。在健康人,运动是平均肺动脉压明显升高,在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平均肺动脉压升高更为明显。有创及超声检查表明:运动时心输出量和肺动脉压成线性关系,所以当心输出量超过20L/min的时候,平均肺动脉压会超过30mmHg。心输出量增加的越多,平均肺动脉压和右室负荷增加的也越多。
运动时右室负荷增加的比例高于左室
不可思议的是,左右室功能在运动时的相对贡献多少以前从未被研究过。因此,现在来自于动物和人体的研究一致表明:静息情况下,右室的室壁应力、做功和氧需均少于左室。然而在运动情况下,右室的室壁应力、做功和氧需增加的比例远高于左室。
因此,持续的增加的右室壁应力、做功和氧需可能导致右室疲劳或损伤。心脏磁共振显像表明:高强度运动锻炼导致右室功能下降远比左室为重,二维和三维超声证实,铁人三项运动后右室明显扩张并且射血分数降低明显,而左室没有明显变化。有研究表明右室功能的降低与肌钙蛋白和BNP成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右室是运动员心脏的致命弱点,因为右室承受了急性运动负荷的最大程度的增加和持续运动后的最大损伤。
常见的引起运动员猝死的疾病
心肌疾病:(1)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鉴于运动时右室需氧增加,我们可能猜想增加习惯性锻炼,右室可能重构以接近左室的形态和功能。因此,运动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是影响右室重构的主要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可以被遗传因素所修饰(遗传易感性),因为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是众所周知的家族性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遗传学基础。(2)肥厚型心肌病(HCM):随着运动员运动量增大,早期也许只是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而引起的反应自体性改变,这一类为良性适应;但是随着运动量增大,心腔反应性增大、室壁增厚,许多运动员会伴有肥厚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1)运动中诱发的房室阻滞:运动时交感神经张力过高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使房室结传导性改善,这种传导性改善的程度可以补偿运动所致的心房率增快,故运动中房室阻滞改善,提示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水平。然而与房室结相反,由于希氏束-浦肯野纤维传导系统对自主神经调节不敏感,心率增快时希氏束-浦肯野纤维传导性不会相应的增强,因此,通常运动诱发的房室阻滞多阻滞在结下水平,但绝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位于房室结。
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律协会(HRS)《植入器械治疗心脏节律异常指南》中提出运动中诱发的房室阻滞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
长QT综合征(LQTS):这是一种先天性离子通道疾病,有可能进展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脏性猝死。与非运动员相比,运动员的QT间期轻度延长。运动员测量QT间期可能有困难,尤其是窦性心律失常、U波或者T波终止模糊者更加困难。QT间期应当按照心率进行校正,最常用的公式是Bazett公式:QTc=QT/√RR间期。识别QT间期终点最准确的方法是计算T波降支切线的斜率,这在II导联或V5导联最显著。在窦性心律失常者应采用RR间期和QT间期进行评估。
A为T波切迹;B为切线斜率法测量QT间期。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仅见于1%的运动员,研究表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与右室大小相关,可能是生理适应的一种正常改变。鉴于这种改变罕见,我们建议进行心脏超声检车以除外心内分流或右室异常。左束支传导阻滞并非运动员心脏特有的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如何安全的跑完马拉松
对于组织者的建议:
加强马拉松常识的普及以及筛查参赛者的身体状况至关重要。
完善马拉松医疗应急保障机制
建议以政策为导向来提高全民素质,而非追求商业利益。
对跑者的建议:
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参赛之前做好体检
在比赛前一天应多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好消化的失误,比赛中单纯补水,效果并不好,最好喝一些电解质饮料。
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崇拜精神鸡汤而忽视自身情况。
赛前要接受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果比赛中感觉不适,建议立即终止比赛,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人生的马拉松还很长。
自费迪皮迪兹的猝死,马拉松比赛中不幸猝死的运动员已经难以一一统计,过去,双脚是人类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今天,地理距离早已不是限制我们出行障碍。无论过去,现在或是未来,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并未停止脚步,从未停止奔跑。但是,唯愿改变的是让前进的人们少一些可以避免的惨剧,愿各位珍爱生命。
好书推荐
京东折扣!原价元的《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现在不要也不要,只要元!欲购从速!!!!
运动促进健康已经成为体育、医学、教育等相关领域专家和大众的共识。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全因死亡率。研究表明,运动与健康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然而,伴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发生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在增加。目前关于运动员和普通人运动相关猝死的报道不断增多,让人们更加重视运动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心律失常几乎人人有之,只是发生的时间、多寡、对人体的危害不同而已。而运动,不论生理性运动或职业运动员的运动,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患者,许多内科甚至心血管专科医生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并未能给予科学合理的药物、运动处方及治疗。“生命在于运动”,每当一个医师给一个学生开一张免体育课的诊断书,是不动就不死的建议,缺乏责任。我们提倡运动,但是要合理运动。
第一篇基础理论,深入阐述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关系、流行病学特点。第二篇阐述运动相关的心肌肥厚、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临床表现,运动相关的心电图与影像学改变,磁共振检查。第三篇为预防与预警平台构建,阐述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三级预防体系,紧扣最新科技进展,如大数据和可穿戴设备应用,重点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在我国建立完善的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筛查、预防体系。第四篇为心理干预与法律保护。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代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心医学要求心血管医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本书从基础、病理生理机制,到临床表现与检测,以及预防与预警、心理干预与法律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系统的阐述,读者将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关于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诊疗原则,并且可以对此类患者给予正确的风险评估、生活指导。该书的编委会简称“小太阳编委会”,之所以取名“小太阳”,是因为全体编委希望自己可以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用自己的知识点燃读者心中对学术的渴望。
“小太阳编委会”简介:由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赵菁博士倡导组建,成员全部由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顶尖学府的年轻博士及青年医生组成。这些年轻博士及医生均师出名门,导师分别为胡大一教授、郭继鸿教授、孙宁玲教授、郑哲教授、周玉杰教授、赵世华教授、何奔教授、孙强教授……等(各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与学者)。“小太阳编委会”坚持原创、秉持严谨的学术风范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顶尖院所的大咖级专家的加盟与支持。“小太阳编委会”致力于推进心内、心外一体及探索新医疗模式及技术促进国民心脏康复水平,同时推动临床医学科普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小太阳”之名即取“80后”如初升太阳之意。“小太阳”是一个成长性的群体,编委会成员因共同理想而结盟并将长期致力我国临床医学疾病预防的发展。“小太阳”已先后出版两部原创专著《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吸烟与控烟》,欢迎对我们的原创书稿提出意见,读者邮箱lovelg-girl-
.德国强力白蚀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北京中科医院荣获品牌影响力企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