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和面神经损伤的部位有密切关系。
面神经为含有运动纤维与感觉纤维的混合神经,走行于颞骨内,长约3.5cm,是颅神经走行于骨管中最长者。因此,从其中枢到末梢之间的任何部位受损,皆可导致部分性或完全性面瘫。
(1)运动神经核上段
起自额叶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经皮层中枢,下达脑桥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
(2)运动神经核段
面神经根在脑桥中离开面神经核后,绕过外展神经核至脑桥下缘穿出。
(3)小脑脑桥角段
面神经离开脑桥后,跨过小脑脑桥角,会同听神经抵达内耳门。此段虽不长,但可被迫扩展到5cm而不发生面瘫。
(4)内耳道段
面神经由内耳门进人内耳道,偕同听神经到达内耳道底。
(5)迷路段
面神经由内耳道底的前上方进人面神经管,向外于前庭与耳蜗之间到达膝神经节,此段最短,长2.25~3mm.
(6)鼓室段
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经节起向后并微向下,经鼓室内壁的骨管,适在前庭窗上方、外半规管下方,到达鼓室后壁锥隆起平面。此处骨管最薄,易遭病变侵蚀或手术损伤,亦可将此段分为鼓室段(自膝神经节到外半规管下方)与锥体段(自外半规管下方到锥隆起平面)。
(7)乳突段
又称垂直段;自鼓室后壁锥隆起高度向下达茎乳孔。此段部位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过2cm。
(8)颌骨外段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在茎突的外侧向外、前走行进入腮腺。主干在腮腺内分为上支与下支,二者弧形绕过腮腺脚部后又分为5支;各分支间的纤维相互吻合,最后分布于面部表情肌群。
面神经在腮腺的浅叶与深叶之间,分为5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面神经支配的薄肌有两层,一层在皮肤和皮下组织,能使面部活动以传达表情;一层分布于面部3个轮匝肌及其周围肌。3个轮匝肌:对称的眼轮匝肌使眼裂闭合,单个的口轮匝肌有三组肌群,将口及口角向不同方向牵拉。
面神经第一分支经岩浅大神经、翼管神经到蝶腭神经节,然后分布到泪腺和鼻腔腺体;第二分支到镫骨肌,可利用镫骨肌反射进行检查;第三分支为鼓索神经,穿过鼓室并入三叉神经的舌神经,其感觉神经到达舌前2/3,司味觉;其副交感纤维到达下颌下神经节,司颌下腺及舌下腺分泌。
面神经出颅后先发一较小的感觉支,司耳甲及耳道后壁的皮肤感觉。另发一较小的运动支司二腹肌及茎突舌肌的运动。面神经入腮腺后组成腮腺丛,又分为上下两支,上支发出颞支及颧支,下支分出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5大分支的纤维又互相吻合,最后分布于表情肌群。
临床可根据经验和肌电图来判定面神经炎的预后:
1不完全性面瘫起病后1-3周即可开始恢复,1-2个月内可望明显恢复并逐渐痊愈。年轻患者预后较好。较轻度的面瘫不论治疗与否,痊愈率可达到92%以上。
2有受凉史而起病者预后较好,面瘫4天后镫骨肌反射仍存在者预后较好。
3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以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老年患者均预后较差。医院针灸康复科李丽萍
4发病早期即病后5-7天,检查面神经传导速度对完全性面瘫患者的预后判定有一定帮助,如患侧诱发的肌电动作电位M波波幅为健侧的30%或以上时,则2个月内可望恢复;如为10%-30%者,常需2-8个月恢复,并有可能出现合并症;如仅为10%或以下者,则需6-12个月才能恢复,并多伴有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合并症。
5如病后10天面神经出现失神经电位,恢复时间则将延长,平均需3个月。
所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预后一般较差。建议针灸、中药结合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