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4日下午,医院心内一科接到患者求助,情况紧急,医院,由胡锦秀医生跟随救护车前往救治。患者80岁高龄,有憋气、晕厥病史3年,近3天来喘憋加重,不能平卧,反复晕厥,心电图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医院予以“异丙肾、氯化钾”治疗,多次电击除颤、心脏胸外按压后转入医院。心内一科主任邵静波带领医疗团队全力救治,组织学科会诊,与家属沟通,患者目前高龄,心衰,反复尖端扭转性室速,猝死风险极大,符合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的指征,尤其适合双腔ICD,但价格昂贵,患者经济能力难以承受。邵静波主任介绍说,目前主要问题是严重心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造成严重心动过缓。反复出现的尖端扭转型室速与心动过缓、电解质紊乱、异丙肾上腺素使用相关。多方考虑,经患者家属同意,决定使用双腔起搏器,恢复正常心率,可抑制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生。治疗过程:经初步处理,患者勉强可以平卧后,立即启动起搏器植入术。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将心室导线(Medtronic-69cm)经CHIS鞘管引导调整至左束支区域,测试心室起搏阈值1.0V、阻抗欧姆、R波振幅9mV,调节导线张力适度,缝扎固定。将心房导线(Medtronic-69cm)经CHIS鞘管引导调整至右心耳,测试心房起搏阈值1.0V、阻抗欧姆、P波振幅2mV,调整导线张力适度,缝扎固定导线。连接脉冲发生器(MedtronicEN1DR01),逐层缝合。术后X线影像:术后心电图:术后患者未再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平卧位无明显憋气,心功能明显改善。入院时患者生命垂危,经过医院心内一科医护精心救治,患者术后病情迅速逆转,转危为安。患者及家属十分感谢,出院一个月后,医院门诊向医护人员表达感激之情。科普知识:传统起搏的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一般为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或右心室间隔(主动电极)。传统起搏方式的优点是心室电极到位容易,手术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但该种起搏方式是首先激动右心室,然后经过心肌细胞间的缓慢传导,再激动左心室。这样起搏,延长了心电传导时间,改变了心脏的正常激动顺序,导致心脏左右室收缩不同步,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增宽。可导致或加重心功能不全,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甚至增加死亡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使用三腔起搏器,通过心脏的双室起搏的技术,让心脏的失同步现象恢复到同步。通过CRT治疗,使左心室、右心室重新恢复同步的收缩,增加这类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心排血量,恢复对全身各个器官的供血。从而改善这类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患者远期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所用起搏器价格昂贵,由于左心室起搏阈值常较高,使用年限多不及双腔起搏器。左束支起搏是通过直接在左束支阻滞部位以下进行起搏,从而恢复传导束的正常传导,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逆转心衰。与通过右室电极与冠状窦电极进行双室起搏(CRT)相比,左束支起搏能够达到同样的反应效果,是极佳的替代方案。相对于CRT,左束支起搏使用的是普通起搏器,价格相对低廉;且由于起搏阈值较低,可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jbtz/1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