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率竟这么高!中国十大高危职业,你“中枪”了吗?
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这些都是高危行业的“标签”,媒体、警察、医护人员、IT从业者、学生……这些行业都在高危“死亡名单”之上。面对这些高危职业,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惋惜!28岁女编辑肝癌离世18日起,在某知名媒体担任编辑工作的媒体人王雅珊的微博再也不会更新了,她走了,肝癌,只有28岁。今年3月7日,她在微博写下“生命进入倒计时!”让无数人垂泪。加班,熬夜,从疲劳到癌症仅需4步。王雅珊说,“我就是例子啊。”
更令人震惊的是,近一个月里有3名媒体人相继离世!
4月26日,调查记者尹鸿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3岁。
5月3日,《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5月3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于逝世,年仅41岁。
心惊!中国十大高危职业出炉近些年,猝死事件屡有发生。总结出十大猝死危险行业,并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读。该排行虽不能一概而论、直接对号入座,却能帮助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看看你的职业上榜了没?
广告狂人年5月,奥美中国北京公司24岁的员工李铮猝死。早在年7月,时任北京奥美客户群总监的台湾人林宗纬也因心肌梗死去世。
危险因素:医院心肺中心副主任和渝斌教授表示,有近半数以上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劳累的环境中。一项网络投票显示,在经常加班的职业里,广告设计师高居榜首。
建议:身体喊累要休息。经常疲劳是一种报警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此时应停下来,把大脑放空,调整工作节奏,不要给身心火上加油,拿健康甚至生命换业绩。
白衣天使年11月,广东44岁的脑外科医生郭育大因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猝死。年11月,安徽骨科医生王姚斐猝死,时年不到35岁。
危险因素:白天夜班连轴转、门诊一坐大半天、手术台上忘时间……特殊的职业使命,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他们精神紧张,时常用脑过度、缺乏睡眠。
建议:抽空补充“正能量”。 年7月,24岁淘宝店主艾珺因过度劳累在睡梦中离开人世。3个月后,一名29岁的许姓网络店主猝死,他的女儿刚满两岁。
危险因素:每天一睁眼就对着电脑,见缝插针地吃饭、打包、发货,睡觉时脑袋里还嗡嗡响着买家的对话声、咨询声、质疑声等。开网店这一看似新鲜、简单的职业,背后却是几乎是“24小时工作制”状态。
建议:规律作息保平安。可以给自己定个相对规律的作息安排,比如早餐补充鸡蛋、牛奶,中午小睡半小时,下午吃点零食、外出走一圈,晚上12点之前关电脑休息等,不要把压力全部集中一起。
IT工程师年3月,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酒店马桶上,凌晨1点,他还发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据悉,为赶项目常,他常常加班到早上五六点,又接着上班。死前一天,他跟妈妈说“太累了”。
危险因素: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IT阶层“过劳死”的平均年龄仅为37.9岁。长时间对着电脑编程、测评、调试,每天一个姿势窝在椅子上。
建议:办公室里巧运动。对IT一族来说,想办法让自己“动”起来非常有必要。
媒体人士年5月,郑州28岁的记者刘建因心梗去世;年8月,46岁的央视足球评论员陶伟猝死。
危险因素: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起的《第二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媒体进入透支行业的第4位。生活跟着新闻转,不少新闻记者经常加班加点,日夜奔波。
建议: 年3月,北京密云县一名警长姜子军在办公室猝死,时年34岁。半个月后,海淀区41岁的民警左利军猝死。
危险因素:在姜子军所在区域,60余名警员管理着12万人口,警力严重不足。公安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治安警察每日平均工作12小时,很多民警最大心愿是想“睡觉”。无论大神探还是小片警,都是工作忙、压力大,甚至只能靠抽烟提神醒脑。
建议:杜绝烟草少喝酒。抽烟、酗酒、熬夜等,都会给血管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导致心血管突然发难。
一线工人年1月,河南一名年仅19岁的青年工人马向前猝死。同年6月,另一名23岁的工人陈龙在宿舍洗澡时猝死。
危险因素: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十大健康透支行业名单”中,制造业高居榜首。枯燥压抑的工作环境、重复呆板的机械化动作、经济压力等,使之成为健康的高危岗位。
建议:定期体检不可少。心脏性猝死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在1小时内以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直至自然死亡。
莘莘学子年5月,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女大学生殷秀竹在晚上锻炼时突然倒在跑道上,离开人世。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大二男生张金东在上体育课时猝死。
危险因素: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年对全国10余个城市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现状堪忧,50.2%的大学生没达到推荐的每日运动量。平时埋头上网、游戏,期末埋头冲刺,成了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写照。
建议:别把压力拖最后。心理学家发现,把事情拖到最后,会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并且充满忧虑、焦灼和内疚感。
演艺明星年8月,小品演员高秀敏猝死,时年46岁;年6月,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59岁。
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人前光环的背后,约1/3的明星都在喊累。很多演艺人士要靠药物才能保证睡眠,纷纷感叹“每天都在工作”。
建议:劳逸结合有计划。心血管疾病大都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诱发。
运动健将年,29岁的女子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格里菲斯·乔伊娜在睡梦中猝死。年2月,34岁的环法自行车大赛冠军潘塔尼猝死。
危险因素:有研究称,在美国,每三天就有一名年轻运动员死于潜伏的心脏病。“更快、更高、更强”,超负荷的运动导致心肌缺血。
建议:不当第一也快乐。冠军的光环让每个人心驰神往。然而,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第一名的压力最大,而第三名的快乐感最强,生活也更幸福、轻松。
从疲惫到过劳死只差5步打不起精神这个阶段的人常觉得不如以往那么精神百倍。此时人体吸入的氧气量减少,血液中氧气浓度与血糖值下降。于是身体发出警戒,告诉你“我已经疲劳了”。
要消除这种疲劳非常简单,每天深呼吸5次即可,能提高肺活量,增加脑供氧量,解除疲劳。吸气时,先使腹部膨胀,然后使胸部膨胀,达到极限后,屏气几秒钟,逐渐呼出气体。呼气时,先收缩胸部,再收缩腹部,尽量排出肺内气体。反复进行吸气、呼气,每次3~5分钟。此外,还可以摄取少量甜食,迅速补充体能。
昏昏沉沉这个阶段的人不但身上没劲儿,而且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甚至还会莫名沮丧。此时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与血糖值持续下降,导致肌肉或内脏组织陷入氧气与营养不足的困境。
除了深呼吸外,每天还需做一些轻度体操,如打太极拳,让僵硬的部位获得伸展,恢复正常血流。还可以做广播操中的扩胸运动,坚持10~20分钟才有效果。此外,下班后最好泡个热水澡,坚持晨练,以恢复活力。
浑身酸痛这时的人会感觉体力透支,早上不愿起床,肩膀、背部、腰部等总是酸痛疲倦,皮肤暗沉,暴瘦或肥胖,焦躁易怒,有人还会拉肚子,体温低,睡觉磨牙。
此时是抵御疾病上身的最后屏障,要注意保暖,每天睡够8小时,睡前不要剧烈运动,以提高睡眠质量。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休假一周。依赖咖啡、浓茶、药物的人要改掉这些习惯,以免身体陷入恶性循环。
开始得病除了身上疼痛外,还会有青春痘、口腔溃疡、牙周病、胃炎、便秘与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还会轻度忧郁。
这个医院体检,解决已有的健康问题,并捕捉尚未“萌发”的疾病。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睡眠、运动,至少坚持1周以上,让身体恢复原有的步调。出现忧郁情绪切不可滥用药物,可通过找朋友聊天,参加团体活动等方式调节,不能自我调节的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
癌症潜伏如果不重视疲劳的前四个阶段,任由其发展,40岁后大病就会不时缠身,颈椎病、胃病、冠心病等都可能找上门,甚至癌症也会悄悄侵袭你。一旦踏入这个阶段,轻者需要几个月,重者需要几年的休养生息才能恢复。或者,可能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医院心内科首次独立完成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年5月31日,医院心内科李明哲副主任为一位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衰的患者成功植入了一台三腔心脏起搏器。这台手术的成功,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脏起搏器植入领域跨进了国内先进水平。
患者王某,女,58岁,因心悸、气短20余天,不能平卧一周入院。入院时患者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伴有腹胀、尿少、双下肢水肿。双侧中、下肺较多湿啰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宽度ms。超声提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6mm,左室射血分数(EF值)14%。上述指标预示着该患者已至扩张性心肌病晚期,属重症心衰,预后极差。患者入院后李明哲副主任及时查看病人,指导范云鹏主治医师给予系统的抗心衰药物治疗。 经过几天精心调理,病人呼吸困难逐渐减轻,能够平卧,双下肢水肿消退。但稍有活动仍觉气短,心尖部仍可闻及第三心音奔马律,单纯药物治疗已无法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李明哲副主任提请王建中主任/房志华副主任、苏丽军副主任等心脏病专家给予科内会诊,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患者最适合安装三腔心脏起搏器,属安装三腔起搏器的Ia类适应症,是绝对适应症,是患者康复的最后希望。经详细、耐心的讲解,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了病情,并积极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 担心病人不能长时间平卧、无法耐受手术,术前强化强心、利尿等治疗,严格限制患者液体入量,为手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问题还是出现了,因患者心衰晚期,虽经积极药物治疗,心功能改善仍不理想,术前心率高达次/分,心尖部仍可闻及第三心音奔马律。这些表明心衰仍未控制,能否长时间平卧配合手术实属未知。但药物治疗只能达到目前效果,再拖下去也不会改观,必须尽早手术,给患者生的希望。临上手术台前再次给予病人强心、利尿治疗,希望能够帮助患者度过难关,为防止病人术中不能平卧及尿储留的发生,给予留置导尿处置。5月31日8时30分,患者在李明哲副主任的陪同下,如期到达介入导管室,导管室的医生、护士早以做好的迎接病人的准备工作。李明哲副主任在患者左侧胸大肌深筋膜与钱筋膜之间为起搏器做了一个囊袋,然后轻松完成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将长鞘管进入冠状静脉窦,行冠状静脉逆行造影。
整台手术的关键步骤——左室电极的植入应该很容易完成,很快就会结束手术,但实际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试了几个位点,参数都不理想,终于找到一个参数十分理想的靶点,但膈肌刺激十分明显,患者整个肚子都随起搏而跳动,只能放弃。这时距手术开始已经3个多小时了,李明哲副主任和助手范云鹏医生已是汗流浃背,但他们仍聚精会神的在X射线下寻找合适的电级按放位置。此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电极送入粗大的心大静脉,手术会很快完成,术者少受X射线危害,少挨累,同时大家还会认为术者技术熟练、水平高。但心大静脉起搏改善心衰作用有限,不会达到预期效果,绝不是理想的耙血管。“得失寸心知”,李明哲副主任是不会选择这根血管的。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时刻在评估病人的病情。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手术间内每一个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手中的导丝灵巧地进出每一条目标血管,电极跟入、退出,尝试每一个可能的理想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位置,经过反复测试各项指标良好。此时手术间内外,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剩下的工作就简单了,右室,右房电极迅速到位,测试参数良好,固定三条电极,连接起搏器,缝合皮肤、关闭囊袋,无菌纱布包扎,手术结束。
此时已是下午14时30分,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X线曝光时间为分钟,这在医院创造了介入手术之最。术后有人问李明哲副主任,为何不选择容易的心大静脉,这样早早就能结束手术,这样拼命值得吗?他虽然疲惫不堪,但依然是满脸笑容,他认为多花几个小时换回的是患者高质量的生活,甚至可能是10年的寿命,导管室的医生、护士们都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起搏器手术中技术含量最高、手术难度最大的手术,它涉及起搏器植入技术、电生理技术、冠状动脉支架技术。李明哲副主任是四平地区唯一经过国家正规培训,同时掌握上述三种技术的心脏介入专家,正因为技术全面,才能在首次独立手术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高难度手术。首例三腔心脏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标志着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重度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医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崭新阶段。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