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杨倩教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

一、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概念

、胃癌前状态

a)胃癌前疾病:为临床概念,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但有发生胃癌的风险,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恶性贫血等;

b)胃癌前病变:为病理学概念,已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2、胃内出现不同于胃上皮的肠腺上皮,其形态、黏液特性、酶组织化学等与小肠或大肠类似。通过黏液组化区分不同亚型:

a)Ⅰ型:完全小肠型、完全大肠型

b)Ⅱ型:不完全小肠型(小肠型是对早期炎症性刺激的反应性改变)

c)Ⅲ型:不完全大肠型(此型与胃癌密切相关)

应重视肠化范围:范围越广,程度越重,胃癌发生风险越高;肠化部位与胃癌发生风险相关,其中胃体肠化者胃癌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3、异型增生与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等号是否可以替换成箭头或者改成“相当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二、萎缩性胃炎诊疗思路

、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癌前疾病,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西医重视早期筛查及规范监控。中医则提倡在萎缩性胃炎阶段即采取干预措施,以期降低胃癌发生率。

2、诊疗思路:

)确定诊断:依据内镜及病理

2)评估萎缩(及肠化)的程度和范围

3)明确是否伴有Hp感染(碳3、碳4呼气试验)

4)评估癌变风险(结合萎缩程度和范围、Hp感染情况、致癌危险因素、年龄、胃癌家族史等综合判断)

3、内镜诊断:CAG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

4、病理诊断: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或肠化,即可诊断为CAG,但需多处活检评估萎缩范围和程度。临床医师可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并结合内镜所见,最后作出萎缩范围和程度的诊断。

5、血清学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epsinogenⅠ、Ⅱ,PGⅠ、PGⅡ)以及胃泌素-7(Gastrin-7)的检测,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并确定萎缩部位。

三、萎缩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标:

a)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b)延缓或阻滞病变进展;c)降低癌变风险。2、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根除Hp可减缓炎性反应向萎缩、肠化生甚至异型增生发展的进程,降低胃癌发生率,但最佳的干预时间为胃癌前变化(包括萎缩、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发生前。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推荐的Hp根除四联方案中抗菌药物

组合、剂量和用法

3、胃黏膜保护剂、制酸药、抗酸剂: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剂或PPI。如碳酸氢钠、碳酸钙、兰索拉唑、奥美拉唑、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硫糖铝、铋剂等。

4、促动力药:以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可用促动力药。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吗丁啉、胃复安等。

5、消化酶制剂:具有明显的与进食相关的腹胀、纳差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表现者,可考虑应用消化酶制剂。如乳酸菌素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米曲菌胰酶片等。

6、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有消化不良症状且伴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可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如“五朵金花”: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

7、中医药治疗:

四、萎缩性胃炎的非药物治疗

、镜下治疗:

a)内镜粘膜切除术(EMR):用于内镜息肉切除术,可切除部分粘膜,深度可达粘膜下组织。优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2.可切除早癌粘膜及局部的病变;3.小的粘膜病变切除较简单、快捷、有效。b)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用于治疗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的微创手术,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优势:.创伤小;2.可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可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当进行96%以上的切除时,可减少复发概率。

2、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安全经济的特点。针刺治疗,主穴: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

3、精神心理:

a)以情胜情法b)暗示解惑法c)音乐疗法4、生活调护五、萎缩性胃炎的筛查与监测

、重点人群筛查

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确定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一条:·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Hp感染者

·既往患有CAG、胃溃疡、胃息肉、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存在其他风险因素(如高盐、腌熏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在胃癌高危人群中行筛查和内镜早诊早治,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高效可行途径。

2、病理监测

a)胃癌风险分层·OLGA和OLGIM是目前评估萎缩/肠化严重程度和范围相对准确性较高的方法,有利于胃癌风险分层。·OLGIM分期具有更高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评价胃炎严重程度和预测胃癌风险的价值更高,但其识别胃癌高危患者的敏感性低于OLGA分期,两者起互补作用。·Ⅲ期或Ⅳ期属胃癌高风险患者。

b)慢性萎缩性胃炎应定期行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随访:

·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酌情内镜和病理随访(建议-2年随访一次);

·活检有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年左右随访一次;

·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非来源于癌旁者,6个月左右随访一次;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立即确认,证实后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3、血清学监测

血清学ABCD法预测胃癌风险

·日本通常使用PGⅠ浓度≤70ng/ml且PGⅠ/PGⅡ≤3.0作为CAG的诊断临界值以及胃癌高危人群筛查的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令人满意;·我国通常将血清胃泌素-7与PG检测结合用以判别萎缩部位;·根据胃癌发生风险分层,低危者(A组)可不行胃镜检查,中、高危者(B、C、D组)则分别每3年、2年、年行胃镜检查。六、萎缩性胃炎的随访与管理

、随访与管理的目的:

·制订规范的监测计划;·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以期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2、随访内容:

信息采集:对患者基本信息,胃镜、病理诊断,证型,治疗基础方进行采集。随访调查: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治疗、再次用药、药物不良反应、随访分类、用药情况、住院情况等都应明确记录。评价: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测试(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测评,根据得分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相关用药。

3、随访分层:

本期内容整理自“大爱无疆·脚下有路”基层医师能力提升线上培训第三期,杨倩教授分享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诊疗及管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jbtz/11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