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萎缩性胃炎及其伴有的肠化生、细胞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存在着密切关系。
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化生,有人统计两者并见者占66.5%,而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肠化生亦即肠腺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胃粘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替代,化生的细胞浆内含有大量正常胃粘膜所不应有的小肠细胞内的酶类,如氨基肽酶、5-核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化生的肠腺上皮细胞并能吸收一些脂质,使肠腺化生的原来的分泌功能转变为吸收功能。
由于缺乏乳糜管而使吸收的脂质不能像小肠粘膜那样立即输入血循环,而是滞留在肠腺化生上皮内,胃粘膜区不能有效解毒,从而形成致癌物质,诱发胃癌。
有关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较多,主要认为有以下证据:
①有癌的胃比有良性病变的胃,其肠上皮化生发生率高而广泛;②肠上皮化生与癌的发生部位非常相似,同样在胃窦和小弯比大弯及胃底多见;③胃癌高发区比胃癌低发区肠上皮化生多见;④多数胃癌伴息肉者皆系肠型蕈状癌在肠上皮化生的邻近;⑤有直接组织学的证据说明癌可能发生在肠上皮化生部位,也有人证实从肠上皮化生移行为癌组织。
近年采用电镜与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肠化生的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肠化生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种。完全型为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粘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被认为是炎症反应的结果;而不完全型为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低,而在肠型胃癌旁粘膜中检出率很高,说明结肠化生与肠型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时,化生的上皮细胞是癌的巢穴,化生程度越重,癌变机会越多。
李学武
教授、主任中医师
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委员会常委,陕西省脾胃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科技研究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卫生厅保健局专家,陕西省体育局特聘医疗专家,陕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陕西学武膏方研究所所长。
具有四十余年中医行医经验,潜心研究各类中医著述及药方,曾系统研究了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近个处方,并结合西北地区人体及饮食特点研制出“学武膏方”,在诊疗过程中坚持一人一方,对症下药,因其膏方疗效显著,往往有药到病除的效果,得到众多老胃病患者的信赖,医院下设的“秦华膏方会所”便应来找李学武医生的患者的需求而设立。特别擅长以膏方对症治疗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增生以及难治性溃疡,被誉为“膏方治疗脾胃第一人”。
科室:中医肠胃科
坐诊时间:
每周二下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
-
地点:西安莲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