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脏科一病区
(成员:单其俊,陈椿,周秀娟,蒋志新,程小兵,耿洁,胡静雯)
起搏器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解决了人类心跳变慢的问题。年10月,瑞典的Karolinska医院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起搏器的发明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随着对心脏起搏部位认识的研究深入,发现长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会造成心脏收缩不同步,局部心肌组织结构紊乱,促进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为追求更为生理的起搏部位,希氏(His)束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正在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在追求更好起搏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努力前行。我们团队从年5月开展了希浦系统(希氏束和左束支区域)起博,并已完成70余例,治疗效果显著。现分享最近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且需要起搏的病例,虽未达到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的指征,但行左束支区域起搏都成功纠正了左束支传导阻滞。
病例1
患者张**,女性,66岁。心慌10余年,加重伴胸闷气短2月。10年前开始心电图提示为房颤,一直服用“美托洛尔,地高辛”控制心室率。2月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心电图提示为房颤+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心超提示EF40%,冠脉CTA提示冠脉粥样硬化,最窄处为LAD近中段30%,动态心电图提示房颤(缓慢心室率54bpm)伴长R-R,多源室早伴成对出现,室内阻滞。
术前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
术后心电图,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
病例2
患者白**,男性,58岁。活动后胸闷气促16年,加重伴黑曚1周。动态心电图提示严重窦缓,平均心率36bpm,最长R-R间期2.52s,2秒的长间歇次,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冠脉CTA提示心肌桥,心超提示左室增大LVDd58mm,EF60.4%。
术前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
术后心电图,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
病例3
患者马**,男性,65岁。阵发性心悸2月。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性房颤、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平均心率59bpm,最快bpm,最慢43bpm,冠脉CTA正常,心超提示左室增大(LVDd58mm),EF52%。心脏MR提示EF48%。
术前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
术后心电图,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QRS91ms
例3患者,术中我们通过放置电极的长鞘进行间隔造影发现电极垂直于间隔,进入深度大约8-9mm,与正常人间隔厚度相一致,起搏心电图亦证实起搏了左束支区域。
病例4
患者崔**,女性,85岁。反复胸闷心慌10年,加重1周。动态心电图提示房扑,平均心率53bpm,最慢29bpm,最快90bpm,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心超提示左房、右房增大,EF63%。
术前心电图,阵发性房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
术后心电图,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
什么样的病人需要安装起搏器?
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心跳慢,并引起如晕厥、黑矇、头晕、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和心功能不全等相关症状;
平均心率40次/分;
窦律下,心脏停跳3s;
房颤时,心脏停跳5s;
不可逆性III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跳有快有慢,存在治疗矛盾;
不可逆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功能不全,CRT治疗(指南指导下的药物治疗三个月,且左室射血分数35%);
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好处?
与普通右心室心尖部或间隔起搏相比,QRS波窄,保护心功能,预防和纠正心功能不全,减少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发生;
与希氏束起搏相比,起搏参数好,性能稳定(感知高,阈值低),不容易发生电极脱位;
对于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功能不全需要植入CRT的患者(由于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右室心尖部起搏一样引起心脏收缩不同步,具有致心功能不全作用),CRT相对昂贵,操作复杂,左束支区域起搏(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即可完成)能够纠正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更有效,有文献报道CRT无效患者,改换成希氏束起搏后治疗心衰有效;与CRT相比,平均每例节省4-5万元,并且减少左室电极植入的风险,减少电极植入根数,节约手术时间。由于无需使用CRT起搏器,起搏器体积明显减少,减少了囊袋易磨破发生感染的并发症,性价比更高!
上个世纪70年代希氏束起搏概念被提出,直至近些年随着起搏植入工具的革新才得以实现,由于其直接与正常传导系统对接,被认为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但由于上述固有缺陷,近三年又提出左束支区域起搏概念,直接与左束支对接,多数可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减少心脏收缩不同步,使QRS波变窄,改善病人症状,这项技术有望替代常规右心室起搏或/CRT治疗,未来有待临床试验来证实。
鸣谢左束支区域起搏概念原创者黄伟剑教授!
蒋志新,单其俊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