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个病例让你明白颈椎病为何会引起眩晕

头部旋转导致椎动脉受到机械性压迫,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症状,比如反复性眩晕、眼球震颤和晕厥等。这种情况通常称为颈性眩晕,Bow-Hunters综合征,Powerss综合征,旋转椎动脉闭塞综合征,或者一些其他诊断。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喜欢称其为旋转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因为这是从发病机制上命名的。

大部分RVAO者存在一侧或者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或解剖学变异(比如发育不全或者椎动脉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当头部向对侧转动时在C1-2水平压迫椎动脉,这样引起椎基底动脉血流降低(如下图)。

下面通过一些病例向大家展示这种疾病:Case1

图A:显示C5-6水平左侧椎动脉狭窄;

图B:患者头部向左侧旋转45°后DSA显示左侧椎动脉近完全闭塞;

图C:患者头转向右侧,左侧椎动脉血流恢复。

下图,MRI显示左侧椎动脉受压(白色箭头):

Case2

图A-1:为MRA显示双侧椎动脉畅通;

图A-2:显示向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于C1-2水平受压闭塞;

图A-3:显示向右侧转头时右侧椎动脉于C6水平受压闭塞。

Case3

图B-1和图B-2:提示双侧椎动脉通畅;

图B-3:为向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受压;

图B-4:为向左侧转头时右侧椎动脉受压。

Case4

图C-1:为MRA显示左侧优势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

图C-2:为向左侧转头时右侧椎动脉于C1-2水平受压;

图C-3:为向左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显影正常。

Case5

图D-1:左侧椎动脉畅通;

图D-2:右侧椎动脉完全闭塞;

图D-3:向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于C4水平受压。

Case6

1年来患者反复的晕厥发作,每次都是因为向左侧转头时发作,一旦向左转头持续几秒钟就会出现眩晕发作,向右侧转头不会发作,经过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头MRI及MRA没有发现异常。下图显示右侧横突孔(C5水平)狭窄,结合解剖图可以认为右侧椎动脉受压:

手术前动态右侧椎动脉DSA:

A:头正中位,血流正常(牙齿伪影),

B:头向左侧转动,C6水平右侧VA完全闭塞。

手术前动态左侧椎动脉DSA:

A:头正中位,血流正常,

B:头向左侧转动,左侧VA严重狭窄。

手术后动态DSA:

A:左侧VA,

B:右侧VA,提示尚残留部分狭窄。

Case7

58岁男性,发作性向右侧转头时眩晕1年。图1:头正中位,正位MRA,右侧VA闭塞或者发育不良,左侧VA显示良好

图2:侧位MRA,左侧VA显示良好

图3:头正中位DSA,正位DSA左侧VA正常

图4:左侧VA侧位象

图5:头转向右侧时,左侧VA管径显示轻度的不规则

图6:头继续向右侧旋转,患者出现眩晕的症状,左侧VA不规则+狭窄(C1-C2水平)

图7:侧位,左侧VA不规则+狭窄(C1-C2水平)

Case8

45岁男性,5年来当向左侧转头超过80度就会出现眩晕,当头转向正中位时眩晕缓解。向右侧转头时没有发生过类似症状。

MRA显示如下图,双侧后交通动脉没有开放(图1A)。

超声提示左侧椎动脉闭塞(图1B),

DSA显示左侧VA闭塞(图1C),

仰卧位头正中位时右侧VA没有发现狭窄(图1D)。

当头转向左侧时,患者出现眩晕和视物模糊,此时DSA显示C2-3水平右侧VA受压变窄(图E和F)。

Case9

正中位DSA显示右侧椎动脉在C5/6水平轻度受压(图a);

头向右侧旋转90°,右侧椎动脉于C5/6水平闭塞(图b),

左侧椎动脉于C1/2水平闭塞(图c)。

头向左侧旋转75°时:

DSA没有发现右侧椎动脉狭窄(d),

发现左侧椎动脉轻度狭窄(e)。

从以上报道的情况来看,不是这种疾病罕见,而是我们没有太多手段去确诊,或者忽略了相关检查手法(比如造影时转颈)。

以前只要是体位性眩晕统统诊断颈性眩晕,而现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似乎认为不存在颈性眩晕这种疾病,或者认为颈性眩晕非常罕见。个人对这类情况的理解是,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矫枉过正。

头部旋转导致椎动脉受到机械性压迫,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症状,比如反复性眩晕、眼球震颤和晕厥等。这种情况通常称为颈性眩晕,Bow-Hunters综合征,Powerss综合征,旋转椎动脉闭塞综合征,或者一些其他诊断。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喜欢称其为旋转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因为这是从发病机制上命名的。

大部分RVAO者存在一侧或者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或解剖学变异(比如发育不全或者椎动脉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当头部向对侧转动时在C1-2水平压迫椎动脉,这样引起椎基底动脉血流降低(如下图)。

下面通过一些病例向大家展示这种疾病:Case1

图A:显示C5-6水平左侧椎动脉狭窄;

图B:患者头部向左侧旋转45°后DSA显示左侧椎动脉近完全闭塞;

图C:患者头转向右侧,左侧椎动脉血流恢复。

下图,MRI显示左侧椎动脉受压(白色箭头):

Case2

图A-1:为MRA显示双侧椎动脉畅通;

图A-2:显示向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于C1-2水平受压闭塞;

图A-3:显示向右侧转头时右侧椎动脉于C6水平受压闭塞。

Case3

图B-1和图B-2:提示双侧椎动脉通畅;

图B-3:为向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受压;

图B-4:为向左侧转头时右侧椎动脉受压。

Case4

图C-1:为MRA显示左侧优势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

图C-2:为向左侧转头时右侧椎动脉于C1-2水平受压;

图C-3:为向左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显影正常。

Case5

图D-1:左侧椎动脉畅通;

图D-2:右侧椎动脉完全闭塞;

图D-3:向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于C4水平受压。

Case6

1年来患者反复的晕厥发作,每次都是因为向左侧转头时发作,一旦向左转头持续几秒钟就会出现眩晕发作,向右侧转头不会发作,经过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头MRI及MRA没有发现异常。下图显示右侧横突孔(C5水平)狭窄,结合解剖图可以认为右侧椎动脉受压:

手术前动态右侧椎动脉DSA:

A:头正中位,血流正常(牙齿伪影),

B:头向左侧转动,C6水平右侧VA完全闭塞。

手术前动态左侧椎动脉DSA:

A:头正中位,血流正常,

B:头向左侧转动,左侧VA严重狭窄。

手术后动态DSA:

A:左侧VA,

B:右侧VA,提示尚残留部分狭窄。

Case7

58岁男性,发作性向右侧转头时眩晕1年。图1:头正中位,正位MRA,右侧VA闭塞或者发育不良,左侧VA显示良好

图2:侧位MRA,左侧VA显示良好

图3:头正中位DSA,正位DSA左侧VA正常

图4:左侧VA侧位象

图5:头转向右侧时,左侧VA管径显示轻度的不规则

图6:头继续向右侧旋转,患者出现眩晕的症状,左侧VA不规则+狭窄(C1-C2水平)

图7:侧位,左侧VA不规则+狭窄(C1-C2水平)

Case8

45岁男性,5年来当向左侧转头超过80度就会出现眩晕,当头转向正中位时眩晕缓解。向右侧转头时没有发生过类似症状。

MRA显示如下图,双侧后交通动脉没有开放(图1A)。

超声提示左侧椎动脉闭塞(图1B),

DSA显示左侧VA闭塞(图1C),

仰卧位头正中位时右侧VA没有发现狭窄(图1D)。

当头转向左侧时,患者出现眩晕和视物模糊,此时DSA显示C2-3水平右侧VA受压变窄(图E和F)。

Case9

正中位DSA显示右侧椎动脉在C5/6水平轻度受压(图a);

头向右侧旋转90°,右侧椎动脉于C5/6水平闭塞(图b),

左侧椎动脉于C1/2水平闭塞(图c)。

头向左侧旋转75°时:

DSA没有发现右侧椎动脉狭窄(d),

发现左侧椎动脉轻度狭窄(e)。

从以上报道的情况来看,不是这种疾病罕见,而是我们没有太多手段去确诊,或者忽略了相关检查手法(比如造影时转颈)。

以前只要是体位性眩晕统统诊断颈性眩晕,而现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似乎认为不存在颈性眩晕这种疾病,或者认为颈性眩晕非常罕见。个人对这类情况的理解是,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矫枉过正。

·培训

各有关市(县、区)卫生医疗单位及个人:

七十年代初,医院成立《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以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为核心,王有刚、张德新、符史发、段俊峰为成员,组成6人研究小组,开始从事脊椎病研究;后来、总医院又抽调一部分医生加入研究团队、主要以魏征、龙层花、段俊峰为主。该法对各种颈椎、腰痛、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慢性腰扭伤等病症,疗效确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为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开始举办短期培训班、现已全国培训龙氏弟子5万余人左右,多数成为治疗一线的主力军、有的开始举办《龙氏正骨》培训班。

龙氏正骨即(脊椎病因治疗)龙氏正骨手法以脊柱解剖、生物力学和脊椎病因理论为基础、运用独特的“三步定位诊断法”及纠正脊椎错位的“四步十法”,具有科学严谨、定位准确、无痛安全的特点,是既治标又治本的脊椎病特效治疗方法。

龙氏正骨治疗特点:硬手法和软手法。

龙氏正骨第一代研究带头人——龙层花教授《原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

龙氏正骨第二代研究带头人——段俊峰教授《原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

龙氏正骨手法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对各种脊髓型颈椎病、各种腰痛、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慢性腰扭伤等病症,疗效确切

段俊峰

段俊峰:著名脊椎病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接班人,七十年代初与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开始从事龙氏正骨手法研究40多年)原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脊柱诊疗协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军康复与理疗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推拿理疗中心顾问,广州军区康复理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物力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省康复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脊柱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康复、颈腰痛杂志、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

段俊峰

段俊峰教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北京医科大学,70年代初与魏征教授、龙层花教授从事《脊椎病因治疗学即龙氏正骨推拿复位手法》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至今40余年。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课题,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微型外科”(微针介入)治疗法,擅长于治疗各种疑难性颈肩腰腿痛类疾病如各型颈椎病、颈性眩晕、颈性头痛、顽固性肩周炎、网球肘、狭窄性腱鞘炎、肌筋膜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增生性骨关节炎、跟痛症、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强直性脊柱炎等,无需开刀,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治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病人。

培训时间:1月5日—10日(5日报到)

培训地点:广州市,天河区

具体路线报名后短信通知

培训特点

不管你是有基础还是没有基础,咱们都可以学习。一次交费可再复训3次。专家手把手教学,临床指导练习随时纠正,现场自我拍摄教学视频、发放脊椎病因治疗学书籍,内有详细记载各种治疗疾病的正骨手法,以及药方、临床案例等内容。

龙氏特点1

特色一:三步定位诊断法: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龙氏特点2

特色二:颈椎正骨四步十法:1仰头摇正法;2低头摇正法;3侧头摇正法;4俯卧摇肩法;5侧向搬正法;6挎角搬按法;7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8侧卧推正法;9.牵引下正骨法;10.反向运动法。

龙氏特点3

特色三:胸椎正骨法五法:1单向冲压法;2俯卧双向分压法;3俯卧旋转分压法;4肋骨平推法;5俯卧定向捶正法。

龙氏特点4

特色四:腰椎正骨法10法:1双手重叠直接冲压法;2双手间接分压法;3俯卧牵抖冲压法;4俯卧牵引兜肚法;5俯卧摇腿揉腰(背)法;6坐式旋转摇扳法;7侧卧摇按法;8俯卧按腰扳腿法;9抱膝滚动法;10背晃法。

1

主讲:段俊峰教授

脊椎相关疾病概论

脊椎病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

脊椎病的病因、病机

脊椎病诊疗进展

脊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三步定位与诊断

颈椎病合征(颈椎正骨十法)

腰椎综合征及正骨推拿(腰椎正骨法十法)

胸椎综合征及正骨推拿(胸椎正骨法五法)

骨盆旋移综合征

冯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jbjc/1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