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与心室之间原是以狭窄的房室管通连的。此后,房室管背侧壁和腹恻壁的心内膜下组织增生,各形成一个隆起,分别称为背、腹心内膜垫(endocardiaccushion)。也就是下图中间的红色部分。
两个心内膜垫彼此对向生长,互相融合,便将房室管分隔左、右房室孔。围绕房室孔的间充质局部增生并向腔内隆起,逐渐形成房室瓣,右侧为三尖瓣,左侧为二尖瓣。
上面所说实际上是心内膜垫发育的一部分,如果此部分发育不正常,就会出现我们临床上碰到的心内膜垫缺损,而发育情况不同也就形成了我们心内膜垫缺损诊断中分型的不同。
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不在这个范畴,和后面心房的分隔有关。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根据发育程度不同,就形成了A、B、C三型及其亚型。
原始心房的分隔
胚胎发育至第4周末,在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的中央出现一个薄的半月形矢状隔,称原发隔(septumprimum)或第1房间隔。此隔沿心房背侧及腹侧壁渐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在其游离缘和心内膜垫之间暂留的通道,称原发孔(foramenprimum)或第Ⅰ房间孔。原发孔逐渐变小,最后由心内膜垫组织向上凸起,并与原发隔游离缘融合而封闭。
在原发孔闭合之前,原发隔上部的中央变薄而穿孔,若干个小孔融合成一个大孔,称继发孔(foramensecundum)或第Ⅱ房间孔。原始心房被分成左、右两部分,但两者之间仍有继发孔交通。
第5周末,在原发隔的右侧,从心房顶端腹侧壁再长出一个弓形或半月形的隔,称继发隔(septumsecundum)或第Ⅱ房间隔。此隔较厚,渐向心内膜垫生长,下缘呈弧形。
如果此继发隔发育出现障碍,那么原发隔融合后形成的继发孔就无法闭合,那么就会导致继发孔房缺的出现
当继发隔前、后缘与心内膜垫接触时,下方留有一个卵圆形的孔,称卵圆孔(foramenovale)。卵圆孔的位置比原发隔上的继发孔稍低,两孔呈交错重叠。原发隔很薄,上部贴于左心房顶的部分逐渐消失,其余部分在继发隔的左侧盖于卵圆孔,称卵圆孔瓣(valveofforamenovale)。出生前,由于卵圆孔瓣的存在,当心房舒张时,只允许右心房的血液流入左心房,反之则不能。出生后,肺循环开始,左心房压力增大,致使两个隔紧贴并逐渐愈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隔,卵圆孔关闭,左、右心房完全分隔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