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和小肠是怎样扯上关系的

心和小肠是怎样扯上关系的?

主讲:中医周水金

语音整理:刘琼

文字整理:黎镇斌、全海燕

文字校稿:刘琼

导读

本文是“轻松学中医”课程,中医周水金老师的讲课视频和文字整理稿,详细讲解了心系统的相关知识

语音视频文字整理稿

各位学员:

大家晚上好,今晚我们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第十一讲,第三章的藏象学内容。大家看下课本,藏象,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字,它的读法是藏象(zàngxiàng)。藏(zàng)就是一个收藏的藏(cáng)字。藏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藏于身体里面的内脏。那它就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相当于我们体内的所有组织器官。象,指这些组织器官在体外表现出来的现象以及比象。藏象这个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它包括了我们身体里面的组织器官,像我们这个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第二方面,它是指藏在身体里面的器官表现在外面的生理病理的一个征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身体里面的器官,它表现在外面的一个正常的生理功能,还有它发生疾病以后外面表现出来病理的一个症状,这都属于藏象的范围。比如说这个肝脏出了问题,那么它表现在外面可能出现眼睛视物会模糊。第三个方面,就是说这个内在的器官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相联系的事情事物和相关的现象。以上就是藏象学包括的三方面的内容。

我们接下来所要学习的每一个脏器都会包括这三方面的内容。就是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功能是怎么样的?它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的征象是什么样子的?它和自然界相通应、相联系的事物和现象是什么?这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每一个脏器它所包含的中医方面的知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所谓的藏象学说,就是藏于我们体内的内脏和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就是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内脏,一个是现象。就是说我们体内的结构是什么样子,在正常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的,在病理的情况下在外面有什么样的表现。原句就是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病病理现象。

我们要讲的藏象学的内容就相当于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这些内容。这个是我们中医基础理论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我们以后用到养生、诊断疾病、用到治疗疾病,必须用到这个章节的知识。只有把这个章节的知识学好了,大家才能够真正运用中医的思维去处理问题。比如说我们刚刚说的五脏六腑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象肝出现的问题,我们肋骨两边就会出现这种疼痛的情况,而且病人一般容易发怒容易生气。这个学了中医的人是知道的,没学的就不会知道。中医就是把五脏的系统跟自然界很自然的相联系起来。比如说这个南方是属于赤色,所以说它通于心脏。藏象学的“藏”的概念其实主要指体内的脏器,也就是器官。但是它跟西医解剖的器官又不完全一样,它既包括了西医解剖学的器官,又囊括了这个器官的功能。也就是说“藏”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个是组织机构也就是器官,一个是器官的功能。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藏”直接同西医的解剖学器官对应起来,它比西医解剖学的器官涵盖的内容更广泛、更多。

藏象学这个章节的内容主其实包括了西医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的内容,而且还有这三方面衍生出来的一些相关知识。所以说它涉及的这个知识非常丰富,大家一定要认真的学习。而且我们现在通用的这个临床诊疗疾病的辩证方法是脏腑辩证,就是说根据五脏系统的功能和它外放的这些病理现象,进行一个推导,分析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学好了这个藏象学说,了解了我们体内的脏器结构和功能,和它表现在外面的这些生理病理征象,然后和自然界相通应的相联系的事物和现象衔接起来。当这个病人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它外在的这些症状和痛苦的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就包括了你通过脉诊舌诊去判断出来的这些看到的一些东西,通过病人表述出来的这些疼痛不适等症状。通过这些我就可以分析出病人是病在哪个脏器,病在那个系统。然后根据这些去分析出疾病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分析病人属于什么证型,然后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治疗。所以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心,是重点中的重点,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学习好掌握好。

藏象学这么的重要,在我们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它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的话,肯定是离不开这个解剖学的知识积累。可能很多人都以为中国古代是没有解剖的。其实不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篇》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也就是说当人死了之后可以解剖来观察。“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个就证明我们古人在《黄帝内经》之前就已经进行了解剖。通过解剖可以了解脏腑是什么样的情况,脾胃是什么样子,脉有多长,血是什么样的,就是说我们古代其实是有解剖学的。就是是说这一门技术,有人进行过尝试,只是没有深入去研究。

古人这些基础的解剖学的知识就为我们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外形形象的基础,就是我们看到的有多大有多小,形状是什么样的,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第一步。有了这个基础之后,然后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的观察,人体有什么病变就会表现在外有相应的反映,通过外在的反映就可以推导出里面是怎么样的。这就是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认识人体的脏腑,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出人体生命现象的现象。什么意思呢?第一是古人先是解剖打开看,第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观察的过程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呼吸可以看到,出汗可以看到,发烧时候发现发汗以后体温才会退,这些都是可以观察到的生理病理现象。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积累了知识。这种观察也好,解剖也好,都是一种研究,这些东西就会将人体内外相联系起来。再加上上千年医疗的反复实践来印证和反证,从而确立了藏象学说的理论。比如眼睛干涩,中医讲肝开窍于目,眼睛是和肝脏相联系的,属于肝系统,用一些清肝养阴的药物,眼睛干涩症状就会消除,这个就是通过医疗实践去反复印证和反证了眼睛和肝脏的关系。另外,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的藏象学说里,把脏腑分阴阳、气血分阴阳、精气分阴阳等,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将古代的哲学思想与五脏六腑联系起来,丰富了藏象学说的知识。

下面来看一下,藏象学说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人体内的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所谓的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就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是相互联系的,再一个是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些都会在后面的课程跟大家具体论述。脏和腑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中医藏象学说根据人体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将人体分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的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这话听起来可能会有些难以理解,比较拗口的,什么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呢?什么又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呢?从解剖学外形结构来看,六腑是中空有腔,比如胆空的,胃空的,小肠空的,大肠、膀胱还是空的。这种空腔的器官就能够受盛,受盛就是承受受纳,可以接收和储存东西,传化水谷就是消化吸收我们进食的东西。胆囊里受盛的是胆汁,胃是传化水谷的,受盛的是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小肠、大肠也是同理,膀胱是储存尿液。它们都是一个可以储存东西的地方,或者说是有消化和传导水谷作用的这么一个通道。这个是属于六腑的部分。我们看到的五脏系统都是身体比较重要的器官,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心肝脾肺肾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它们是化生和储藏精气的地方。储藏精气就是储藏能量。所谓的化生,能化能生就能够使人体机能整个运转起来,它代表的是一种能量、能力。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也是中空的,是有腔的,这和六腑相似,功能上它们又能储藏精气,与五脏相同,所以说它们既不属于五脏又不属于六腑,故称为奇恒之腑。因为它们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在生理上,《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简明扼要的概括五脏和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所谓的“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应该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该呆滞;而六腑内应该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的传导变化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如唐代医学家王冰说:“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在病理上,五脏的病多虚证,因为它们主要是储存能量的,它们生病主要是能量被消耗了,所以是虚证。六腑的病多实证,它们是要通畅的,如果有病一般是不通畅了,不通畅就为实。治疗原则上五脏的病以补法为主,而六腑的病以泻法为主。这是在病理上和治疗上五脏和六腑的区别。

再说一下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五脏是化生和储藏精气的地方,六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地方。形态特点方面的区别为:五脏多为实体性的器官,而六腑多为空腔性的器官。从阴阳来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从表里来分,五脏属里,六腑属表。而奇恒之腑形态像六腑,是空的,功能又类似于五脏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里的“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句话大家需要背下来。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一个学说,是中医理论里的一个核心内容。它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理观。

简单跟大家说一下中医和西医关于脏器涉及的概念和内容有什么的不一样。中医和西医关于脏器名称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但是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个脏器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多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个脏器的功能又可以分散在中医数个脏腑之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医的脏和腑,藏象和五脏六腑的认识是反复实践、观察、抽象而来的,西医对脏器的认识是以反复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认识是不一样的。中医的脏和腑的知识包含了西医解剖学的生理学的、病理学的相关知识。中医的五大系统就把我们非常复杂的人体的整体进行了一个划分,分成五大系统,事实上我们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结构部分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但我们在功能上还是可以区分进行一个分组。藏象学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通过经络的连接,把里面的脏腑和外面的知觉,把六腑、五体、五官、主窍、四肢百骸,全身的关窍相互连成一个整体。五脏代表了人体五个生理系统,我们中医讲五个系统就是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当中。具体是怎样的系统结构呢?现在跟大家一一讲一下。

肝系统,五行属木,我们也可以称为木系统,它包括的结构是:肝、胆、筋、目、爪。肝胆大家都知道了,筋就是大约指我们身体的韧带的组织,目就是我们的眼睛,爪就是指我们的手指。心系统又称为火系统,五行属火,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五行属土,又称土系统,包括脾、胃、肌肉、口和嘴唇。肺系统五行属金,又称之为金系统,肺、大肠、皮肤、鼻子和毛发。肾系统,五行属水,又称为水系统,肾、膀胱、骨髓、耳朵和头发。这五个系统是我们人为的把它进行了一个分组,分成五大系统,但是这五大系统它每个系统内部都是最紧密联系的。中医里面的脏腑辩证就是通过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的关系进行辩证的。比如说你发现眼睛出现了问题,我们想到肝系统,就想到肝胆的问题,比如说皮肤出现了问题,我们想到了是属于肺系统,那么就是肺系出现了问题,比如说嘴唇出现了问题,我们想到脾系统,比如说我们肌肉出现了问题,想到了这也是脾系统的,比如说头发出现了问题,我们就想到了肾,是不是肾系统出现了问题。是这样的一个联系关系。但这五个系统之间它并不是孤立的,本身人体是一个整体,又是相互联系的,通过经络、气血,是贯通的,是连接的,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而且这五大系统之中,我们以心系为主导,心就是五脏六腑的大主。具体的我们后面讲的课程会按照五个系统构造来讲,讲到相关的内容,大家就能串起来了。

开始进入心系统的一个学习。先来看一下解剖的心,体检的时候许多人都拍过胸片,看到两片肺叶阴影中间白色那个位置就是心的位置,大概位于中间的胸部偏右的位置,大约是我们心的一个位置。中医里面并不强调解剖它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这并不重要,这在疾病诊断治疗的过程当中,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各个系统各个脏器它的功能,以及它发生疾病后的一些表现,这些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因为我们是根据这些来治疗疾病的。心有这么几句话大家要注意记住的,“心为神之舍”,因为心是君主之官,心是老大,心是五脏六腑系统里面的老大,它是神,用古代官位来表达,它叫君主之官,它是皇帝,它是发号施令的地方。我们讲的神就是指挥命令的机构,它住在心里面,称之为神之使,也就是说像我们人的思考思维,人的情绪变化都跟心有关系。这个神都包括了这些内容,神住的地方就在心这里,所以称为心为神之舍,就是房舍的意思,就是它住的地方。“血之主”,心为神之主,“脉之宗”。血之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后面讲的心的功能心有主血脉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全身的血液是靠心来调节的,那么它就是血之主脉之宗。所谓的脉之宗就是我们全身的血管都是跟心连接的,所以它又是脉之宗,你要找到脉最后在哪个地方,全部集结在心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所有的血管都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心五行属火”,它是一个火脏,它不停地跳动,我们身体里面五脏系统里面唯一有这种跳动功能的也就是这个心,它是一直在动的,它不动了,那我们人就报销了。在五行里面,它属于火脏,一个动脏,寒的东西它就不喜欢了。这也是为什么心脏病人,心脏有问题的人,冬天的时候特别不舒服特别容易发作。当然这心脏有问题,心系有问题,如果受凉都会受影响。比如我们现在讲的高血压病,在中医来看大部分还是跟心有关系的,在天出现低温的情况下,人就会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心的话为君主之官,它是老大,它是皇帝,和自然界的夏气相通,夏气五行也是属火,颜色跟赤色相通。跟红色相通,味道的话跟苦味相通,苦味都能入心,回头我们讲中药学里面,能够入心的药都有苦味,当然不一定是嘴尝的苦味,杏属于苦味。课本上页有这么一句话需要大家背熟下来的,“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于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的夏气相通应”。

心的主体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心主血脉,第二个是心主神志。这是心的两大功能,在后面会跟大家做详细的讲解。心的连属的功能,就是它跟心,只要这些东西出现了问题,它是跟心连在一起,那么都要考虑到心系的病变。开窍于舌,舌头,在体合脉,血管,其华在面,脸面上,像心脏病,为什么两颧是红的、紫的一个变化。在志为喜,在情绪方面,跟欢喜有关系,象范进中举,高兴过头了,太高兴了,喜能伤心,他就一下子疯掉了,神智就不清楚了,这个神志跟心主神志是有关系的。在液为汗,也就是出汗的汗。作为医生特别有体会,为什么在液为汗。心脏有问题,比如说心衰的病人,突然出汗了,这是一种低血压的表现,心脏就非常难受。以前我在血透析中心工作过一段时间,看到很多来透析的病人,心功能比较差,很多都有慢性心衰的症状。在透析过程中,如果你看到病人在冒汗,马上他的胸口就非常难受,这个东西也就是我们古人通过外面的症状和里面的变化结合起来、对应起来,是非常有道理。在液为汗,不是心衰的病人,如果出汗太多心脏也会受不了,会出现心慌、心乱,甚至失眠的现象,这都是跟心相联结的。

心和小肠相表里,小肠后面要讲的跟尿液的生成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心脏方面的问题我们经常用利尿的方法治疗效果也非常好,所以说这些他们相互的连接是有道理的,这些都是要大家注意和记住的。

我们看一下,心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个心主血脉。心气,可以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滋润的作用。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心气的作用下,我们把血液通过脉管推送到全身各处,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之中。所以说主血脉,首先主血,它管血,血靠心气来推动,靠心来输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运行必须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心气要充沛,心脏的正常搏动,正常的心力,才能推动血在脉里正常运行营养全身。血液的运转出现障碍,首先要考虑到心气是不是充沛,心气不充沛,我们要补心;第二个能不能正常运行,血液是不是充盈,有没有血虚,这个也很重要;第三个脉道是不是通利,脉管是不是通畅,有没有阻塞,有没有狭窄,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下肢出现了冷的情况,双下肢都出现冷的情况,冷是什么情况,是血液供应到不到这里来,血供应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你要考虑是什么情况,是心气不够,不能推把血推到这里来,还是你的血液本身亏虚了,不够了,还是说你的脉管在哪个地方出现了堵塞,出现了狭窄,不能够自动推导,我们就通过这些来治疗,来治疗夏季这个怕冷的情况。

心主血脉这种功能在临床上,我们是怎么去感观它的呢?一个是通过脸色,他的脸色红不红润,看他舌头的颜色,舌头的颜色是不是红色的,是不是红润的,还是青紫的。红润的,证明它是供应好的,如果是紫色的,就是有淤的情况。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面色就红润,舌头的颜色淡红滋润有光泽,脉象的话,就会和缓而有力气,再有胸部的感觉是舒畅的,没有其它不舒畅的感觉,没有胸闷,没有心悸,这是正常的。这个就是通过这些去观察心主血脉是不是正常。如果心主血脉功能异常,我们看到什么呢?比如心气不足,面色就淡白,乏力少气,人就觉得很乏力,觉得呼吸有点困难,心悸,心慌,脉象虚弱,没有力。如果是心血亏少了,血不够,就觉得心慌,心脏跳动不安,不能自主,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心悸,脉细。如果是心脉淤阻了,血管堵到了,那么面色是青紫晦暗,心前区有针扎一样的刺痛,舌头的颜色是暗的、紫的颜色,脉象就是结脉、带脉或者是涩脉,这个脉我们在讲到诊断学里面还要跟大家讲的。这个就是告诉大家,心主血脉功能异常的情况下,要么心气出现了问题,心血不够是什么样子的,心血淤阻又是什么样子的。

课本上把心主血脉分成主血和主脉,主血这块除了它能够推到血的运行以外,还有一个主血的内容,是心有生血的功能,就是说奉心化赤。我们之前讲血也讲到这个内容,也就是说饮食水谷进入到这个脾胃之后,水谷精微被吸收,水谷精微呢就化生了营气和精液,营气和精液进入到了血管里面,进入了脉,经过心火,也就是心阳的一个作用,然后就变成了红色的血液了。心脏也参与血液的生成,所以血虚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到是不是心阳不够了,如果是心出现了问题,我们要补充心阳。至于心主脉,心气能够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输送,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只有心气充沛的时候呢,心阴和心阳协调才能够在脉管里正常的运行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呈现出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的征象。也就是说,心、脉、血三方面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血液循环的一个系统,血液在脉中正常的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说,心主身之血脉。

再来看一下第二大功能,心主神志,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心主神明,再就是心藏神。巜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是心具有主宰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关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这话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心是老大,身体五脏六腑、形体关窍这一切生理活动都归它来管。再一个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归它管。这些内容,归它管的能力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属于神的范畴,已经讲过神的概念了,这些都是归心负责管理的。所以说心是老大,那么心藏神的理论在临床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呢?在生理方面,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关窍的生理活动,第三大方面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它会紧密的相关。心主血脉它为什么能发号施令到全身所有的地方呢?就是因为全身所有的营养通过心主血脉,通过血来供应的,你不听话,我就不供血给你了。所以说它会影响到每一脏、每一腑,这就是心主神的一个前提,我有这个实力,才能当这个老大,没这个实力,我当不了这个老大,因为你所有地方的供应都要靠我。如果心藏神的功能正常,人的精神就饱满,神志就清晰,思维就非常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刺激就会反应非常的灵敏和正常。如果心藏神的功能出现异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就会出现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灵甚至谵妄,就是说胡话、发疯、发狂,像精神分裂症都是从心来治的。失眠多梦就是神不守舍,都是跟心有关系。心藏神的功能出现异常,还会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不醒人事。所有这些异常表现,临床上都是对心的调整、心血的调整、心功能的调整、心阴心阳的调整来处理、来治疗。也就是说所有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异常都是跟心有关系的,这在临床上涉及到很多的疾病,这是大家要记住的。

再来看一下心的生理特性。刚刚已经讲过,心是属于火脏,那它就是一个阳脏,而且是阳中之阳。心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使生机不息的作用。心主通明,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这些都要求心以阳气为用。心阳的温通血脉和兴奋精神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心阴也要注意,心阴可以使人能够安静,使过分搏动的心脉恢复正常,有这个抑制作用。所以说心阴和心阳都很重要。心阳不够,温煦鼓动的能力就差了,会导致血液运行迟缓、淤滞不畅,又可引起精神萎顿、神志恍惚。心阴不够,凉润宁静的功能就变差了,会导致血行加速,精神虚性的亢奋。这里面强调了心是火脏,五行以阳为主,是阳中之阳。我们在临床上一定要注意心阳为主的一个重要性,但也不能忽略了心阴的重要性。心脏是以兴奋阳性为主,但也不能过分,也要注意心阴的一个收敛、宁静作用。像失眠的病人,我们经常以滋心阴的方法来治疗。

心和形窍志液的关系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就是血脉,华就是光彩之意。心合脉,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其华在面,面部的色泽变化跟心有很直接的关系。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时,面部就红润有色泽,如果心气不足,面色就晄白、晦色。如果是血虚,面色就无华没有光彩,血瘀,面色就青紫。《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容色也。”

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跟喜有很大的关系。人对外界信息引起的情绪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的,人有五脏就化生了五气,然后生出喜怒忧思恐。我们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喜之气可致达营卫通利。喜乐者,神散而不藏。但是喜也不能过分,过分则会伤到心,我以前讲过范进中举的故事。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喉,什么意思呢?舌头是心在外面的一个观察口,舌为心之苗窍。要知道心什么情况,看舌头就可以了。在结构上,手少阴心经的别络连系到舌头,这是为什么心开窍于舌。生理功能方面,心主血脉和神明,与舌的颜色、味觉、运动和语音也有关系。如果舌的这些东西出现了问题,我们也要考虑到从心去处理。《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也。”《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所以说,临床上心主血,藏神的功能正常的时候,舌体就红火、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音流利。如果心有问题,从神上面就能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淡、瘦薄,心火上炎就舌红生疮,心血淤阻则舌质晦暗或有瘀斑。如果心藏神的机能失常了,还会看到舌强语尖,甚至失语,就是说不出话来,舌强就是僵硬的收不回去。

心在液为汗。人体内的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称之为汗液。所谓的玄府就是毛孔。《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首先阴是指津液,有津液才能出汗,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阳,阳就是阳气的蒸腾作用,要阳气蒸腾津液才能够出汗。出不出汗,汗出的多与少与阳和津液有很大的关系。再一个,汗液的排泄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我之前讲营气、卫气,卫气是什么?卫气就是边防军,对皮肤的毛孔是有守卫作用的,我让你开就开,不让你开就不能开。只有毛孔打开,汗才能出来,所以汗液的排泄主要是靠卫气来控制的。这里面还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汗血同源的问题。汗是什么化生的?是津液化生的。我之前讲过,血里主要是什么,就是津液,津液是血很重要的部分,汗液又是通过津液化生来的,通过津液被蒸腾出去的,从这里可以说汗血同源。汗血同源在临床上有什么意义呢?汗出多了,必然津液大伤,会耗损到血,就会出现心慌、心悸的症状。在小孩,能看到有一类小孩感冒以后,高烧出汗,最后出现心肌炎的情况,这个从中医的角度看还是因为汗液过多的排泄对心脏造成了损伤。

心和小肠相表里。小肠有三大功能:①主受盛和化物;②泌别清浊;③小肠主液。

所谓受盛和化物。首先食物进入胃以后到达小肠,已成为被消化的食糜,这时小肠就会受盛这些食糜,然后就是化物的过程,分清别浊,分清,就是把水谷的精微部分吸收了,通过脾和肺的升的功能,将精微物质运送到人体全身,别浊,就是把食物残渣再输送到大肠变成粪便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剩余的水液,就是说的浊中之情,被输送到膀胱,通过肾气的气化以后变成尿液排泄出来。这就是我以前说过的食物进入人体以后是怎样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受盛食物以后就是化物,化物又分为两部分,分清和别浊。具体的,受盛就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化物就是进一步的消化,化生成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这是受盛和化物的概念。课本上,小肠的功能在后面六腑章节里面。因为小肠和心是属于一个系统,所以我就放到一起来讲了。

受盛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是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所谓的泌别清浊,泌是指分泌,别是指分别的意思。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这就是别的作用;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所以又有小肠主液之说。

张介宾《类经·蔵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肠的这种泌别清浊的功能与尿液的量有关系,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因为这里面就有一部分水液是通过小肠来代谢的,通过小肠来输送到膀胱。腹泻的病人,直观的来看就是里面的水分太多了,所以大便才会变希,怎么才能使大便变干呢?就多排些尿液,所以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就是说通过增加尿量来使大便变得干燥。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医案,宋朝的苏东坡有一次腹泻严重,找了很多医生治疗都无效果,他夫人最后找到一个走街串巷的土郎中,苏东坡吃了土郎中的一包药粉后,腹泻就止住了。这包药粉是什么东西呢?它其实就是利尿用的车前子打成的粉。这个就是利用到了“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来治疗腹泻。

事实上,在中医的临床中,习惯将小肠的这些功能都纳入到脾胃的升清降浊的功能中。受盛和别浊是胃的受纳和通降的延续,化物和泌清是脾的运化升清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临床使用中,我们会把小肠的功能放到脾胃里面,因为脾胃的功能就包括了小肠的功能。这并不矛盾,因为我们有直接调理脾胃的药物,但是没有直接作用在小肠的药物,没有这个说法。在以前的古籍中有作用大肠、小肠的药物,但现在都把这部分内容放到脾胃这块,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

从理论上来说,小肠的功能失调,浊气在上就会出现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的情况,清气在下就会出现便溏、腹泻的情况。也就是说小肠的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出现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腹泻这么些情况。这些在临床上治疗都是调整脾胃的功能来治疗的,一般不会说去直接治疗小肠。

心和小肠的表里关系。心为脏,属阴,主里,小肠为腑,属阳,主表。心的经脉属心而络于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的。心气巡经下及小肠,与小肠之气相隔,小肠必巡其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小肠吸收水谷精微以滋血液化生之源,心血化生便使心有所主,神有所归。在病理情况下,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心有实火,下移小肠,就会出现尿少、尿红、尿黄、尿道灼痛的情况。小肠有热,巡经上炎到心,就会出现心烦、舌赤,甚至口舌生疮的病理变化。

今晚就把心系的内容简单的过了一遍,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听明白,自己再把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好好看一看。

感谢大家的收听。

获取中医知识∣欢迎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治白癜风杭州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xgyy/7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