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机体对损伤组织或潜在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自年之后,疼痛已被列为自呼吸、心率、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据统计,全世界有癌痛患者约万,每年新增的癌症患者约万,其中30%~6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我国现有癌症患者多万,每年新增的癌症患者约有万,疼痛发生率40%~50%,50%的患者疼痛为中至重度,其中,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癌症疼痛(癌痛)从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多个方面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21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到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让肿瘤病人不痛”的奋斗目标。尽管全世界范围都在为之努力,但大量的国际调查资料表明,癌痛得不到充分治疗目前仍是个普遍现象,控制癌痛是不容忽视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
大约50%以上的肿瘤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晚期肿瘤患者中75%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实际上,约有50%~80%的肿瘤患者疼痛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要让晚期癌症患者拥有舒适、尊严、高质量的生活,疼痛控制是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癌症病人的疼痛可分为四类:
1.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
2.与癌症相关的疼痛;
3.与癌症治疗相关的疼痛;
4.与癌症无关的疼痛,如原来就存在的痛风、关节炎等。
癌痛的WHO三阶梯治疗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止痛药物的选取应根据疼痛程度由轻到重,按顺序选择不同强度的止痛药。即轻度疼痛首选三阶梯的第一阶梯:非阿片止痛药物;如果达不到止痛效果或疼痛继续加剧为中度疼痛,则选用非阿片类药物加上弱阿片类药物(以可待因为代表);若仍不能控制疼痛或疼痛加剧为重度疼痛,则选用强阿片类药(以吗啡为代表),并可同时加用非阿片类药物,后者既能增加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又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成瘾性。
最新第四招治疗癌痛
相应区域疼痛的神经阻滞、神经毁损治疗。
可首选神经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有:
1.局限于数个脊髓节段的体神经痛;
2.交感神经介导的胸、腹、盆腔痛;
3.与交感神经相关的四肢痛。
毁损引起疼痛的责任神经,可完全中止其相应神经支配范围内的疼痛。癌肿侵犯体神经引起的躯干四肢痛,神经根物理或化学毁损术效果较好;非常局限的躯干及头颈部体神经性疼痛,末梢神经的破坏术往往有效;交感神经相关的四肢疼痛,行交感神经阻滞多可满意镇痛。另外,对散在性癌痛,可酌情考虑鞘内微量吗啡泵植入术,也可酌情选用经蝶窦脑下垂体阻滞术。
对颈4水平以下的半侧躯体痛,且预后在1年以内的癌痛患者,可考虑行经皮脊髓丘脑束切断术(热电凝术)。
山医大一院疼痛科治疗
医院疼痛科自成立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神经微创介入治疗,缓解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先后采用神经的射频热凝毁损及药物毁损,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晚期癌症患者口服用药量,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为广大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姑息治疗带来福音。
我们的治疗技术
1.选择性神经阻滞疗法:对于各类神经痛,如:颈源性头痛、肩背痛、带状疱疹性后神经痛等疗效确切。
2.脉冲射频疗法:针对神经阻滞有效但不持久的各类神经痛,例如三叉神经痛、急性腰椎小关节后支痛、顽固性带状疱疹性后神经痛,还有颈、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残端痛、幻肢痛等。
3.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针对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盘内减压效果确切。
4.C-臂引导下椎间孔镜技术:对于腰椎间盘的较大突出术后效果立竿见影,非常令人满意。
5.关节镜技术,辅以臭氧疗法和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疗法:治疗各类肩、膝关节疼痛效果确切。
6.植入式吗啡泵技术:治疗癌性疼痛及难治性疼痛。
7.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肉软组织疼痛,例如:腰肌劳损、颈肩痛等。
我们的特色
可视——影像学和电生理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即在超声、X线透视或CT引导下进行。
安全——可视下的选择性毁损或神经阻滞,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或解除对神经的压迫。
微创——经皮穿刺治疗。
局麻——患者保持清醒状态。
术后——第二日即可恢复。
我们的团队
年山医大一院开设疼痛门诊,年正式成立疼痛科。现有医护人员11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人,护士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1人,研究生7人。年6月,山医大一院疼痛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的山西地区首个协作单位,将从多方面推动山西疼痛科的建设。
山医大一院疼痛科出诊安排
山医大一院薛朝霞主任介绍薛朝霞,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院疼痛科主任,脊椎相关慢性疼痛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山西省医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常委,担任《实用疼痛学杂志》编委。
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及疼痛诊疗工作30余年,主持及参加山医大一院肝、肾、心脏移植工作,倡导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并进行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擅长应用微创介入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疼痛,如慢性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痛和癌性疼痛等;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