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摘要解读

心血管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绝大多数是可预防的。预防策略包括由医疗机构为慢病患者及高危个体提供的从筛查到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医疗服务,也包括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不仅慢病患者与高危个体,而且全体居民都可以受益的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血管病的发生(一级预防),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二级预防)。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生活方式干预

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减少钠盐摄入量,限制有害使用酒精,增加体力活动和控制体重及合理膳食等,同时配合药物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的水平。目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

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同样重要。但每个患者执行的方式和力度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

1.戒烟及预防青少年吸烟:

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吸烟量和心血管病、肿瘤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呈显著正关联。队列研究证据显示,戒烟者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持续吸烟者。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越早戒烟,获益越多。

我国是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也最大。因此预防青少年开始吸烟及帮助吸烟者戒烟是预防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的重要措施。

2.减少钠盐摄入量:

人群观察性研究发现膳食钠盐摄入量和高血压,心血管病死亡及疾病负担相关联。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减少钠盐摄入量可以降低血压。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长期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国人群钠盐摄入量普遍较高(平均10.5g/d),特别是北方人群,远高于WHO(5g钠盐/d)或我国营养学会(6g钠盐/d)的推荐量。

应鼓励患者实施减盐措施。减少烹调用盐,选购含盐量低的食物,尽量少食或避免高盐食物。让患者明白即使钠盐摄入量不能立即达到推荐的水平,长期努力逐渐减少钠盐摄入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

在推荐患者减少钠盐摄入量的同时,鼓励增加膳食钾摄入量特别是天然富含钾食物的摄入量,对预防心血管病的益处不言而喻。富含钾的食物多为水果蔬菜,可同时提供健康需要的维生素和纤维素。

3.限制酒精摄入量:

全球每年因长期过量饮酒或偶尔大量饮酒导致的死亡高达万。过量饮酒是余种健康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偶尔大量饮酒的人群中,长期少量饮酒无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饮酒量与高血压、心房颤动及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我国建议每日摄入酒精量男性25g,女性15g。实际摄入酒精量的计算方法为:酒瓶标示的酒精含量(%v/v)×饮用的毫升数/×0.8。如饮用1个易拉罐啤酒(ml),酒精含量标示为3.5%v/v,实际摄入酒精量为3.5×/×0.8=9.24g酒精。

应提醒高血压患者、肝肾功能不良、心房颤动、怀孕或青少年个体不得饮酒。长期过量饮酒,或偶尔大量饮酒都会严重影响健康。

4.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

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适宜的有氧运动可降低安静时的血压,改善心肺功能,同时调节紧张情绪。

运动的形式可根据个体的喜好及运动环境和条件来决定,但运动量要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来决定。

中低强度的运动在控制血压,改善心肺功能方面较高强度运动更有效。每日30min,每周至少做3-5次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健康,重在长期坚持。对工作忙碌的年轻群体,每周2次较大强度的运动比完全没有运动的个体较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适量运动加合理膳食有助于控制体重。每日总热量摄入应量出为入,即摄入的总热量不超过每日活动消耗的总热量,才能维持健康的体重。

5.合理膳食:

除应控制膳食摄入总热量和减盐限酒外,还应增加膳食中非精制米面(谷粒表皮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比例,减少膳食中总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目前我国人均摄入的脂肪在总热量中的比例较高,粗制米面、水果蔬菜明显不足。应建议每人每日摄入:奶类g,蔬菜-g,水果-g,禽蛋类-g,谷薯类-g。合理的膳食可以增加纤维素、维生素、钾等摄入量,降低血脂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6.其他和生活方式相关的防控措施:

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睡眠等。

医护人员应在临床实践中利用患者咨询的机会对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特别在基层医疗机构,要定期对心血管病患者和高危个体组织针对性的一级预防和按医嘱服药的教育活动。最大程度发挥干预措施的效果还要依靠公众教育和立法,创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使全体居民都能够从中获益。

二、血压监测与控制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独立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收缩压从mmHg开始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正相关。中国每年由于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万,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达亿元。

18岁以上健康成人至少每2年监测1次血压,35岁以上成人至少每1年监测1次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正常高值人群、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年龄≥55岁、高盐饮食或过量饮酒)应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心血管门诊患者应常规接受血压测量,以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高血压患者调整治疗期间每日至少测量2次血压,血压平稳后每周监测血压2次。鼓励患者进行家庭自测血压。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使血压达标,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的总危险。我国是卒中高发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卒中。包括限盐和减重在内的生活方式改善是所有高血压患者的基础治疗。

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下降本身,故血压下降优先于药物种类的选择。降压治疗的常用药物有以下五大类: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上五大类降压药及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必要时还可联用醛固酮拮抗剂或α受体阻滞剂。

联合用药是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优选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RAAS与利尿剂、RAAS与CCB、利尿剂与CCB、β受体阻滞剂与CCB。建议血压水平/mmHg时,初始采用单药治疗;对血压水平≥/mmHg或血压水平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患者、或合并靶器官损害(蛋白尿、左心室肥厚、视网膜病变Ⅲ~Ⅳ级)、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初始即可采用两种药物小剂量联合治疗。初步治疗未能使血压未达标时,可增加初始用药的剂量或加用其他种类降压药。

药物治疗开始2-4周后,应根据血压的控制情况进行必要的药物调整。应在开始药物治疗后的1-3个月内(尽可能在1个月内)使患者的血压达标。

三、血脂监测与控制

(一)血脂异常的诊断

血脂是血浆中脂类物质[主要包括TC、甘油三酯(TG)和类脂等]的总称。目前临床上推荐的基本血脂成分检测项目是TC、TG、LDL-C和HDL-C,血脂异常临床分类:(1)高胆固醇血症(TC或LDL-C增高);(2)高TG血症(仅TG增高);(3)混合型高脂血症(TC或LDL-C增高合并TG增高);(4)低HDL-C血症(HDL-C降低)。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早期检出存在血脂异常的患者并监测这些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是有效实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对于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则应在入院时或24h内检测血脂。

(二)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血脂异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应根据个体ASCVD总体风险的分层来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

1.LDL-C为调脂治疗的首要干预靶点。非-HDL-C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

2.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其内容包括饮食结构的调整、控制体重、体育锻炼、戒烟和限制饮酒。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3.为准确地评价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提高患者服用调脂药的依从性,调脂治疗需要设定目标值。应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不同危险程度,确定启动调脂药物治疗的LDL-C水平以及需要达到的LDL-C目标值,《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中启始值及目标值见表3。非-HDL-C目标值比LDL-C目标值高0.8mmol/L(30mg/dl)。

4.他汀类药物是目前调脂治疗的首选药物。建议临床上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患者降胆固醇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达标,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可获得安全有效的调脂效果。

5.目前尚缺乏对高胆固醇血症之外的血脂异常进行干预的临床试验证据。当血清TG水平1.7mmol/L(mg/dl)时,首先是用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于TG水平轻、中度升高者[2.3-5.6mmol/L(-mg/dl)],为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虽然降低LDL-C水平仍为主要干预目标,但应特别强调非-HDL-C需达标。经他汀治疗后,如果非-HDL-C仍不能达标,可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贝特类、高浓度鱼油制剂。对于严重高TG血症患者,即空腹TG≥5.7mmol/L(mg/dl),应首先考虑使用主要降低TG和VLDL-C药物(如贝特类、高浓度鱼油制剂或烟酸)。对于HDL-C1.0mmol/L(40mg/dl)者,主张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目前无药物干预的足够证据。

6.开始调脂药物治疗前,应进行肝酶和肌酶基线值的检测。首次服用调脂药者,应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及肝酶和肌酶,如血脂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3-6个月后血脂未达标,则需调整调脂药剂量或种类,或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治疗。每当调整调脂药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6周内复查。

四、血糖监测与控制

(一)我国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患病情况及对心血管病变的影响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7至8年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5%。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糖尿病前期也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相关。糖尿病患者经常伴有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措施

1.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1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1)年龄≥40岁;(2)有糖调节受损史;(3)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4)静坐生活方式;(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7)高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8)血脂异常(HDL-C≤0.91mmol/L、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2.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并定期随访,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以确保患者的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长期坚持;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







































白癜风能治好不
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xgyy/7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