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国军神的得意之作攻克伊兹梅尔

白癞风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359087.html

沙俄和土耳其自17世纪以来就是一对冤家。

双方拼得你死我活,从来没有相爱只有相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个对头才消停。

至于为什么两个邻居会动不动就抡起拳头动手,主要还是为了三个字:出海口。

沙俄自打从蒙古人手里解放出来的那天,就是一个封闭的内陆国。

虽说沙俄通过捏西伯利亚这个软柿子,搞起卖动物皮毛的生意,成功捞了一票,但是没有出海口,商业贸易的命脉被人紧紧掐住,可不是一般地憋屈。

因此历代沙皇的祖训就有一条:找出海口。

直到俄国出了个牛人彼得一世,在他的努力之下,才拿到了列祖列宗梦寐以求的出海口。

彼得一世

所以早在年,牛人彼得一世决定先拿南方的土耳其开刀,首先土耳其在当时国力处于下降阶段,是个好捏的软柿子;第二,瑞典太强,惹不起;第三,打小辣鸡土耳其可以给俄军刷经验值;第四,可以在黑海上做做生意,搞搞收入。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彼得一世很快狠揍了土耳其一顿,拿下了小小的亚速海。

小小的亚速海能填平沙俄贪婪的胃口吗?

答案是否定的,毕竟俄国历代沙皇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而不只是池塘般大小的亚速海。

只要这条鱼身躯变大了,它就不再想心甘情愿地做池中物。

于是彼得一世把矛头对准当时令欧洲各国瑟瑟发抖的瑞典。

具体过程我就不再赘述,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彼得不仅拿下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还一不小心打破了瑞典不可战胜的神话。

不过在沙俄和瑞典撕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土耳其趁机捅了沙俄一刀,把亚速海重新夺回,时间是年。

这个时间点正是土耳其遭殃的开端。

时间慢慢来到18世纪中期。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话用在沙俄身上正好合适,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的国力就像飞天的火箭不断上升,再加上七年战争的历练,俄军不仅成为了当时让许多欧洲国家不敢招惹的武装力量,还拥有了像鲁缅采夫、苏沃洛夫这样的名将。

苏沃洛夫

此时的土耳其,在年进攻维也纳受挫后,早已失去苏莱曼大帝时期的雄风,正在向“欧洲病夫”的边缘堕落。

俄军在鲁缅采夫、苏沃洛夫等人的指挥下,毫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克里木半岛,顺带也把黑海抓在手里,算是给彼得一世报了一箭之仇。

年,阿卜杜勒.米哈德一世继任上位,登上土耳其新任苏丹的宝座,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哥们儿也不例外,只不过这第一把火烧的太生猛了:要俄国政府把克里木还来。

如果说他此时此刻年轻气盛,也说不上,因为他继任苏丹时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如果说他背后有英法两大老流氓撑腰,但我也没有搜到更加详实的资料。

不过无论怎么说,还是那句老话:“无知者无畏”。,他似乎还不知道沙俄的厉害之处。

不过沙俄不会多和他bb的,因为他很快就会长记性

叶卡捷琳娜二世听说这个消息后,只是嫣然一笑:想要老娘还你可以,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了。

叶卡捷琳娜二世

第六次俄土战争爆发。

具体过程不多说,总之土军的表现依然很稳定——还是那么的不禁打。

一般来说,别人是越挫越怂,而阿卜杜拉是越挫越勇,丝毫没有打算求和的意思,从之前他刚刚登基的表现来看,可以推断这是典型的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性格。

好,你要打是吧,奉陪到底就行了,把你打得长记性,你才能乖乖地回到谈判桌旁。

要怎么让土耳其主动求和呢?

很简单,只要点中土耳其的死穴即可,而土耳其的死穴就是位于多瑙河下游的伊兹梅尔要塞,同时,这儿也是威胁着俄军后方的一颗钉子。

伊兹梅尔号战舰

伊兹梅尔位于今天乌克兰敖德萨州,是一座港口城市,但在两百多年前,这儿是一处由法国工程师帮忙设计的军事要塞,内有土军精锐3.5万人,门火炮,并且囤积了大量粮草弹药。

这是地理试题上的伊兹梅尔的位置

从地形上看,伊兹梅尔居高临下,南有多瑙河经过,北有许多湖泊、沼泽作屏障,

更要命的是,要塞墙体高大厚实,当时的火炮一般很难击穿,况且土耳其人还在要塞前挖了大量壕沟,用以阻滞对方步兵的前进。

阿卜杜拉为了给土军打鸡血,特意派了性情残暴、杀人不眨眼的艾哈迈德担任最高指挥官。

有这么个强势人物来执掌伊兹梅尔的防御,手底下的士兵更是坚定决心要和老毛子扛下去。

这座要塞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至少艾哈迈德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说实在的,没有两把刷子,要想啃下它,还是难于登天的。

负责攻打伊兹梅尔的是陆军元帅兼叶卡捷琳娜二世情人的波将金,这位仁兄的打法是长期围困。

波将金

长期围困的优势就在于伤亡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策略的直接体现,不过,你要搞围困,首先后勤要比别人强,不然城外的人饿得营养不良,力气都没有,这还围什么围;其次,你的兵力要足,至少要对敌方形成绝对优势。

波将金想玩长久围困,奈何补给线拉得过长,后勤跟不上,再加上围困时间已由秋入冬,气温逐渐下降,导致饿死冷死的俄军比光荣战死的俄军还多。

再这样耗下去,不要说回本了,可能还会搞得倾家荡产。

波将金打算收兵,并把请求下令撤军的信件送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手里。

但叶卡捷琳娜二世态度很坚决:你不行,你可以撤,但是伊兹梅尔必须给老娘拿下来。很有自知之明的波将金主动让出指挥权,决定让人头收割机——苏沃洛夫来指挥作战。

苏沃洛夫答应了。

当他到前线的第一天,官兵们就像追星似的围着他,甚至还有军官激动得说道:您,伟大的统帅,是我们战无不胜的秘诀。

这支情绪低落、士气不振的部队因为苏沃洛夫的到来慢慢恢复了自信和勇气。

他们相信眼前这个瘦小的老头能够一如既往地统率他们杀敌立功,这个瘦小的老头也相信眼前这支衣衫褴褛的部队能够勇往直前。

上下同欲者,胜。

来到伊兹梅尔前线后,苏沃洛夫便马不停蹄仔细观察这座要塞,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一句感慨:伊兹梅尔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更坚固。

苏沃洛夫,无论是在俄国、欧洲还是全世界,其军事指挥水平之高超,足以跻身世界著名统帅的行列。

连这么厉害的人都能说出这种话,那么伊兹梅尔要塞的固若金汤自然就不是吹牛逼的。

要拿下伊兹梅尔,就只有一个字:上。

围困不是长远之计,只有找准突破口,发挥将士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才有希望变成可能,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也。

苏沃洛夫一边给官兵们加油打气,一边仔细勘查伊兹梅尔要塞。

然后,他下了一道令人匪夷所思的命令:除了准备好食品、淡水、柴捆、梯子等物资外,按照伊兹梅尔的布局和城墙高度修筑一座土城。

不久,一座与伊兹梅尔同等大小的土城矗立在俄军阵地上。

他立刻组织士兵们以这座土城为目标进行攻城演习,掌握好战术动作,熟练各部队间的协同作战技巧。

经过8天的训练,这支部队的作战能力明显有了质的提升。

信心十足的苏沃洛夫写了劝降书给艾哈迈德,劝降书的核心内容归根到底就是最后一句“是战是降,望速做抉择”。

艾哈迈德同样信心爆棚,给苏沃洛夫回了这么一句话:就算天塌下来,多瑙河水倒着流淌,伊兹梅尔也绝不会陷落。

既然都到这个地步了,还有啥好谈的,直接动手就是了。

年12月18日,寂静的夜空突然被信号弹的色彩划破,伊兹梅尔城里的土军高度戒备,许多士兵尚未进入梦乡,也不得不到城墙上执行巡逻任务。

俄军信号弹持续发射了两个晚上后,紧接着又是炮火声,艾哈迈德实在猜不透俄军想干嘛,只有不断让部队保持警戒。

苏沃洛夫这一波操作就是要牵着土鸡的鼻子走,让土鸡们自己吓唬自己,时刻都处于疲劳状态,消耗他们的精力。

12月22日凌晨3时,雾气笼罩着伊兹梅尔,又一发信号弹升上黯淡的天空,俄军开始发动总攻。

按照苏沃洛夫的部署,俄军六个纵队共3.1万人被分为三个集团,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发起进攻,同时在多瑙河上的海军舰艇支队和地面火炮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士兵们根据每一个战术动作要领,熟练地用柴捆填平壕沟,搭上攻城梯,爬上梯子,登上城墙与土军展开白刃战(拼刺刀)。

土军也不是吃素的(不然怎么会是精锐),他们很快反应了过来,也操起土耳其弯刀和老毛子火并。

还有狡诈点的,直接埋伏在城墙上,等俄军快要爬上来时才开枪。

第六纵队司令库图佐夫少将身先士卒,带着士兵们通过道道壕沟,爬上攻城梯,登上五棱堡,但是这些土鸡的抵抗实在太猛烈,攻上来的部队伤亡很大。

苏沃洛夫在伊兹梅尔前线

库图佐夫让传令官把这一情况报告给苏沃洛夫,请求苏沃洛夫支援。

但苏沃洛夫不仅没给库图佐夫派去一兵一卒,反而只让传令官带去一句心里暗示:告诉他,我已把攻克伊兹梅尔的捷报传到彼得堡(俄国首都),并准备任命他为要塞司令。库图佐夫是个明白人,完全听得懂苏沃洛夫是话外有话:老铁啊,你要是撑不下去,我也得跟着玩完。

他果断动用了预备队——一个掷弹兵团。

经过一番苦战,库图佐夫纵队终于成功为其他部队撕开一道进入伊兹梅尔的口子,事后,苏沃洛夫回忆:虽然库图佐夫在左翼,却是我重要的右臂。

可能是受到库图佐夫纵队胜利的刺激,其他五个纵队更是像打了鸡血似的,成功占领要塞城墙。

上午8时,俄军已完全进入伊兹梅尔,然而这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因为接下来他们会迎来更加残酷的巷战。

“占领武器库,派兵把守民居、酒馆,骑兵到广场上和敌人拼杀,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不杀,消灭掉负隅顽抗的敌人”,苏沃洛夫向官兵们传授巷战要领。

尽管俄军伤亡依旧很大,但是土军一系列负隅顽抗的行为并不能改变他们最终的结局。

下午16时,俄军官兵冲进一栋小楼,发现了一具包着头巾、身着华丽的尸体,没错,他就是伊兹梅尔守城指挥官艾哈迈德,他无脸活着回去见苏丹,也不甘心做俄国人的俘虏,自杀了。

只有一名土耳其士兵幸运地游过多瑙河,到达伊斯坦布尔向苏丹汇报伊兹梅尔陷落的消息,很有可能这名幸运的士兵就是苏沃洛夫故意放回去通风报信,刺激刺激苏丹大人的。

老子不是让你们死守下去吗,你特么怎么跑回来了,阿卜杜拉勃然大怒。

这个士兵最终的宿命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在君主的刽子手下。

从来不掉泪的男子汉阿卜杜拉终于掉泪,乖乖地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签订《雅西合约》,承认沙俄对克里木半岛的统治,而苏沃洛夫的大名也从俄国和土耳其传遍欧洲。

沙俄又不小心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xgyy/14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