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版最全的砭石使用手法及病症合集

本视频大小:43.4mb

时长:3min41s

砭石操作分类

砭石疗法具有温助阳气,疏通经络;逐寒祛湿,祛瘀止痛;潜阳安神,止悸定惊的作用。根据砭术手法的不同和砭石的物性,我们将砭术操作方法分为5大类21种方法。

摩擦类

刮法:使用板形砭具的凸边或凹边,竖立并沿垂直砭板的方向移动,对体表进行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或往返双方向刮拭,一般以循经纵向为主,特殊情况下也可横向刮拭。在不要求出痧时,以皮肤表面微微发红为度。

推法:用手将块形砭具或球形砭具按压于体表,作直线单向移动,用力稳重,速度缓慢均匀。

抹法:用板形砭具的凹边,以小于90°的角度,在体表做单向或往返轻柔、缓慢地抹擦。

摩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侧面接触皮肤,平行于皮肤,做快速的环转移动。

擦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侧面接触皮肤,平行于皮肤,做快速的直线往复移动。

摆动类

揉法:使用砭具的弧面在体表摆动按揉,除直线运动外,还可以做旋转、前后摆动等运动。

缠法:使用锥棒形砭具的尖端或板形砭具的尖端抵住穴位或压痛点,然后作高频往复摆动。

滚法:使用锥棒形砭具的棒体部分压在体表,然后作往返滚动。

划法:使用板形砭具或锥形砭具沿经脉或肌肉的缝隙方向缓慢地划动。

拨法:用板形砭具较薄的凸边或锥形砭具在肌腱或结节处沿垂直于肌肉的方向进行往返拨动。

挤压类

点法:使用锥棒形砭具的锥头、板形砭具的角或尾锥对相关穴位或病变局部施以压力。

按法:使用块形砭具的平面或球形砭具的弧面置于体表,用单手或双手施加一定的压力,持续一段时间。

振法:在用砭具按压体表的同时,通过操作者力量的调节,使砭具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并传导至深部组织。

拿法:使用球形砭具或板形砭具对肌肉做捏拿、提拉动作。

叩击类

拍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侧面或块形砭具的平面有节奏地拍击身体的相应部位。

叩法:用板型砭具的突起部位或球形砭具的突起部位叩击穴位。

剁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两个边或球形砭具的弧边击打身体部位。

熨敷类

温法:使用块形砭具,先将砭块放入60~70℃的热水里几分钟,然后拿出来擦干,平放于患处或经脉部分。

清法:将块形砭具放在冷水或冰箱中适当降温,然后放置于受术者发热、红肿的部位。

佩法:将较小尺寸的佩戴类砭具放置或佩带于人体体表的不同部位,利用人体自身的热量加热砭石而发挥作用。

电热砭石温熨法:在砭石内部或一面增加电加热元件和温度传感装置,并连接到相应的加热控温仪上,使砭石的温度达到超过人体体温的较高温度,并保持恒温和精细地控温,可进行长时间的静态温敷和动态熨法。

砭石治疗疾病

按照中医经络理论,砭石治疗疾病可适用范围包括: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等骨关节类疾病,肌肉痉挛、肌肉粘连等软组织类疾病和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类疾病。

01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项痹症是多因劳累或外力伤害,使局部气血阻滞不通而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颈肩痛有上肢及手指麻木、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易坠落等症状。

治则治法:疏经通络,活血止痛。

常用方法:刮法、推法、点法、擦法、拍法、剁法等。

颈项部:自风府、风池水平向下用砭板或砭镰施以推、刮法,力量由轻渐重,大面积实施手法5分钟后,重点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推、刮,配合点揉颈夹脊穴等,每穴1分钟。

肩部:用砭板或砭镰施以大面积广泛推、刮5分钟后,再用砭板的角或砭镰的尾锥着重点揉肩井等穴,每穴1分钟。

上肢:先施以由上至下的推、擦法5分钟,然后根据经络辨证:若病痛或麻木以桡侧为主者,取手太阴及手阳明经穴位;若病痛或麻木感位于上肢中间者,取手厥阴、手少阳经穴位;若病痛或麻木感以尺侧为主者,取手少阴、手太阳经穴位。若病痛或麻木感以手部为主者,重点点揉劳宫、中冲、关冲穴,每穴1分钟,最后用砭镰从颈项至肩及上肢施以拍法或剁法以调理气血。治疗时间每次20~30分钟,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02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治则治法:早期宜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晚期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常用手法: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颈、肩部采取点法、按法、推法、刮法等。

颈项部、背部:用椭圆砭石或砭板沿颈背大面积实施推法、刮法,自风府向下操作;用椭圆砭石沿督脉、胆经、膀胱经行推法,用砭擀指做滚法,用砭板或砭镰行擦法进行经络疏导;用砭板或砭镰点揉颈夹脊穴、百劳、大杼、风门、肩中俞等穴及肩胛内上角。

肩背部:用椭圆砭石或板形砭具大面积实施推法、刮法,自肩髃向下、向后操作。用椭圆砭石或砭板沿小肠经—肩贞至肩中俞、大肠经-臂臑至巨骨、三焦经—臑会至天髎,以推法、刮法、擦法进行经络疏导。用砭板或砭镰点揉肩髃、肩髎、臑俞、肩井、天髎、曲垣、肩外俞、天宗、肩中俞等穴。

上肢:用椭圆砭石或板形砭具沿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由上向下实施推法、擦法。用砭板或砭镰点揉小海、曲池、合谷、外关、中渚等穴。用板形砭具在颈肩部、背部有关经穴上刮拭,然后在上肢、下肢有关经穴上刮拭。用锥棒类砭具点按条口、阳陵泉、足三里。手法根据病情而定,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最后用砭镰或砭尺从颈项部至肩及上肢施以拍法。

初期治疗手法宜轻,后期手法可适当加重,并加强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在治疗同时必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

03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本病多由慢性劳损、受寒或年老体弱、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而致筋骨失养而发生本病。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伴有关节活动受限,发病高峰在50~60岁。

治则治法:祛寒除湿,活血通痹,滑利关节。

常用手法:刮法、擦法、滚法、揉法、摩法、点按等。

患者仰卧位,使用板形砭具沿着膝关节的上下范围(可上至髋关节,下至踝关节)自上而下广泛地施加刮、擦法,用椭圆砭石、砭擀指等砭具配合滚、揉、摩等手法,力度适中,使手法作用面产生发热、微红的感觉。操作时间约10分钟。患者仰卧位,医者取足三里、内外膝眼、伏兔、梁丘、膝关、血海等穴位,使用锥形砭具进行点刺,使用块形砭具或球形砭具进行按揉。力度由轻渐重,各穴每次1分钟左右。患者俯卧位,医者用于大腿后侧、腘窝及小腿一带,使用上述砭具施加刮、擦、摩、揉、滚等手法约5分钟。在腘窝委中处重点施加点刺、按揉的手法,操作时间约3分钟。

膝关节肿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超负荷活动。患者应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肥胖患者应注意节食减肥,减轻膝关节负担。

04

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

月经前、后或在月经期间发生下腹痛或其它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或劳动者称痛经。

治则治法:通调冲任,行瘀止痛。

常用手法:

腹部:仰卧位,经前3天内每天用加热砭板或电热砭具在患者小腹及腰骶部位行温法,时间30分钟。用球形砭具或板形砭具在小腹正中作顺时针旋转揉摩,时间10分钟。从小腹至脐部行反推法,30~50次;用锥形砭具点压、用球形砭具按揉小腹和肋下,各1~2分钟。

背部:俯卧位,用板形砭具从至阳至长强、膈俞至下髎行刮法,5~10次。对实证者用泻法,虚证者用补法。用锥形砭具点按肝俞﹑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等穴位,各1~2分钟。用板形砭具在腰骶处行横擦法,以透热为度。

下肢部:仰卧位,用板形砭具沿下肢内侧足太阴脾经循行区域行刮法,从箕门刮至血海,从阴陵泉刮至三阴交,各刮10~15次。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点压按揉血海﹑地机﹑足三里、三阴交、水泉、太冲等穴,各1~2分钟。对因情志所伤者重点按揉太冲穴。

砭术调理以行经前为宜。经期砭术调理手法要轻柔,尤其对腹部更需注意。可配合艾灸三阴交、合谷、子宫等穴位。

注意事项:

1、在砭术操作过程中,施术者要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经常询问受术者的感觉,必要时调整手法。

2、使用拍法和叩法时,力量不要过大,着力点要浅,次数勿多,以防止软组织损伤。

3、面部有痤疮者或疮疤时,不要使用力度较大的手法,如刮法等。

4、在颈部的侧面进行点揉按压时要注意此处的颈动脉,不可持续按压。

5、使用砭具操作前,应检查砭具边缘有无破损、裂痕,以免划伤皮肤,不合格的砭具不能使用。

中医学友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xgyy/13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