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心肌病等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成为最广泛应用的心血管药物之一。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用药效果。因此,掌握其常见的不良反应状况及处理对策至关重要。
1.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β受体阻滞剂可产生对心脏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的作用。近年来认为,β受体阻滞剂引起心动过缓是药物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临床医生应根据心率下降的程度决定药物的使用剂量。患者服药后出现心率下降,必要时可做相关检查,若不存在RR长间歇(≥2秒)且心率在7万次/24小时以上,可考虑继续原剂量维持用药。若用药后出现明显的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应考虑停用或减量。
2.支气管痉挛
所有β受体阻滞剂对患有支气管哮喘甚至是支气管炎的患者,都可诱发支气管痉挛,故一般来说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患有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若服药后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应给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醇进行解救。而对于一些肺部疾病较轻且同时具有适应证的患者如慢性左心室功能不全、急性心梗,可先小剂量使用对β1受体选择性较高的药物如比索洛尔,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无不适,则可以长期用药。
3.体位性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因此,体位性低血压比较常见,老年患者、用药剂量较大的患者尤其常见。为避免其发生,应嘱咐患者在体位变化时应动作缓慢,必要时减少药量。
4.加重外周循环性疾病
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收缩。在某些患者中可能引起肢体温度降低、脉搏减慢、甚至紫绀和肢体坏疽等,以普萘洛尔的发生率最高。患有闭塞性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服药后可使肢端苍白、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加重,故此类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5.加重心衰
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发生心衰的患者比较少见。在某些情况下(如治疗前患者的心脏处于心衰状态)使用β受体阻滞剂会加重心衰的程度,且多发生在治疗早期。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较轻,因而出现心衰的症状更加少见。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经成为心衰的标准用药。在国内外的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对无禁忌证、心功能II、III级的心衰患者,应常规使用。
6.脂质代谢异常
一般来说脂质代谢异常的发生与药物对β2受体的阻滞作用有关且大剂量使用时更容易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若患者出现此类症状,建议选用对β1有高选择性的药物,减轻或降低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必要时可以考虑加用调脂药物。
7.掩盖低血糖症状
药物对β1受体的阻断可使患者心率下降,引起可以掩盖早期低血糖的症状如心悸、出汗等,这也是β受体阻滞剂长期以来不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冠心病、心衰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且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也证实了糖尿病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同时指出β受体阻滞剂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获益,远大于药物副作用所引起的后果。因此,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衰等,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
8.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出现多梦、幻觉、失眠及忧郁等现象。若患者在1周~3周内可自行缓解,则不必停药;若不能自行缓解,应考虑停药或换用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
9.反跳综合征
反跳综合征是指患者突然停药后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绞痛恶化等症状。如需停用,应逐步撤药,整个撤药过程至少2周,每隔2~3天将剂量减半,停药前的最后剂量应至少服用4天。若撤药期间还出现不良反应,则建议更缓慢地撤药。
10.其他
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还可发生男性性功能障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尿酸升高、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但小剂量用药时,此类不良反应少见。
总之,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β受体阻滞剂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当患者出现副作用时,及时有效地解决,对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用药效果意义重大。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刘明玉┆美编高红果┆制版刘明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