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文章吴清玉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婴幼

近年来,很多畸形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都能够行外科矫治,但手术难度较大,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复杂先心病的治疗就更加困难,可能影响手术疗效。本文报道我院心脏中心收治的13例复杂先心病合并术前肺部感染的治疗经验。

1一般资料

年4月至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共收治合并肺部感染的复杂先心病患儿13例,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8.2±4.1月(2月~14月),体重为6.23±2.2月(4kg~10kg),全组患儿均行心电图,胸片以及心脏彩超检查,且8例行心脏CT检查,1例行心导管检查,确定其诊断。术前反复肺炎发作者有3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气管狭窄3例,因呼吸功能不全而使用呼吸机者有5例,合并心功能不全11例。术前均存在时间较长的肺部感染(包括在外院时间共14天~3月不等),入我院后继续抗感染治疗,根据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呼吸功能不全者予以呼吸机辅助治疗;合并心功能不全者,予以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

2手术情况

患儿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深度低温(20~28℃)停体外循环1例,浅低温(31~32℃)体外循环9例。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根治术以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1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3例,Switch术2例,右室双出口矫治术3例,肺动脉成形术2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1例,主动脉弓缩窄根治术1例。术毕复温后使用零平衡超滤。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者,予以临时起搏器辅助。术后1例延迟关胸。

3术后监护与处理

3.1循环系统维护

综合评价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和血流动力学等因素对心功能的影响,加强心功能维护。

3.2感染监测

每日监测血常规,重点观察白细胞总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监测C-反应蛋白,判定感染的是否恢复。每隔3天即对气道分泌物进行培养监测,观察病原菌是否存在以及有无出现新的院内感染,且根据培养结果明确病原菌,选择敏感有效抗生素对症治疗;定时监测体温,对于体温持续高于38.5℃的患儿,予以抽取血培养,并对有创管道进行重置以减少败血症的发生率。

3.3呼吸道管理

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为间歇指令式通气+容量控制模式,设定潮气量为8-10ml/kg,通气频率25-30次/分,呼气末正压0-4cmH2O,吸呼比为1:1.5-1:2;若气道压力高,持续低氧血症则更改为同步间歇指令式通气+压力控制模式,设定气道压8-10cmH2O。根据患儿呼吸音强弱,血气分析等调整呼吸机参数。每日床旁胸片监测肺部情况,有无渗出、肺不张、液气胸以及插管位置等,间断吸痰,加强体疗,必要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气管内有无阻塞,并协助吸痰,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常规床旁心脏超声,监测心功能,及早发现心包或胸腔内积液并处理。

在肺部感染控制后,尽量早撤除呼吸机。基本条件为:精神状态好,循环稳定,胸片大致正常,无二次开胸指征,血气分析结果满意,在充分吸痰后拨管。撤离呼吸机后给予面罩吸氧。在拔管时,常规静脉给予甲强龙1mg/kg,预防喉痉挛、喉头水肿,拔除后,常规给予普米克令舒超声雾化吸入3天,继续加强肺部体疗,必要时气管内吸痰。

3.4营养状态

根据患儿体重及心功能状态,计算患儿每日所需热卡,保证全身能量供应,尽早开始胃肠营养,对患儿的恢复也极为重要。拔管前即通过胃管给予流质饮食,拔管后尽早经口进食。并间断给予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加强全身支持治疗。

4结果

13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5h~32d,监护室停留时间为5~58天。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因肺部感染重,呼吸机难以拔除:1例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一般状况差,术前即感染肺炎克雷白杆菌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术毕延迟4天关胸,继发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群,嗜麦芽寡氧单胞菌,绿脓假单孢菌,粘质沙雷菌,呼吸机使用32天;1例为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合并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且有主支气管狭窄畸形,术前反复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痰培养为铜绿假单孢菌,一般状况差,术后血培养尿肠球菌;1例为右室双出口合并室间隔缺损,Banding术后,行右室双出口矫治术,术后痰培养为绿脓假单孢菌。

讨论

患儿有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本身就病情危重,易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以及肺部感染等。目前对于绝大多数的复杂先心病患儿可以进行外科矫治,但合并肺部感染的复杂先心病患儿报道较少见。总结本组13例患儿,术前有3例患儿肺炎反复发作,3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气管狭窄,入院痰培养5例阳性,5例因呼吸功能不全而使用呼吸机,且11例心功能不全,在经过积极术前准备,外科手术矫治,均治愈出院。因此,对于此类婴幼儿一旦发现肺部感染不能控制病情恶化后,应抓紧时机进行手术;不能等到肺部感染和心功能不全完全纠正再手术,否则患儿会失去手术机会,危及生命。

彻底矫正心脏畸形,加强患儿术后护理,为患儿恢复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在体外循环过程中,主动脉阻断、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炎性因子的激活,均可引发肺血管阻力增高,肺泡毛细血管渗出,并发肺不张、低氧血症、气道高反应以及呼吸机依赖。因此使用优质膜肺,严格控制晶体胶体比例,采用不同的超滤技术,减少预充量等,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婴幼儿术后的全身炎症反应,利于术后恢复。体外循环的过程改善了全身及心肌缺氧,清除了毒素及代谢产物,有利于感染的控制,特别是在手术使心脏畸形得到矫治后,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明显改善,更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术后对患儿进行严密监护,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可提高术后患儿的存活率。一,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勤翻身拍背,及时气管内吸痰,必要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促进痰液排出;尽可能的避免交叉感染。在心肺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尽早的拔除气管插管,并避免再次插管。拔除气管插管后,常规监测胸腔及肺部情况,并作痰细菌培养,选择有效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二,要维护好心功能,相应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三,间断给予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加强全身的营养状况,尽早开始胃肠营养,营养状况良好,对感染恢复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心脏畸形复杂的先心病患儿,合并肺部感染,术前应尽量控制感染。如感染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仍可进行手术矫治,否则患儿会失去生存的机会。手术畸形的彻底矫治,维护好心功能,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收到很好的手术疗效。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jbtz/10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