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例那么多,总有一款“适合”您!
梳理诊疗思路,提炼诊疗要点
总结经验教训,启发临床思考
和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专家一起
通过临床病例涨姿势!
(也欢迎各位同道投稿,筛选后将由哈特瑞姆专家做病例解析。投稿邮箱:service
heartrhythm.cn)患者男性,67岁,间断胸闷、气短15年,再发3天于-2-15入院。患者15年前因活动后胸闷、医院查心脏彩超:左心房(LA)4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99mm,左心室射血分数(EF)35%,主动脉瓣损害,以关闭不全为主,中-大量反流,诊断为瓣膜性心脏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强化药物治疗,复查心脏彩超LVEDD缩小到72mm,心衰症状好转,后自行停服药物。4年前患者再次出现胸闷、气短症状,伴夜间不能平卧,医院就诊,查心脏彩超提示LVEDD90mm,EF31%。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室早及阵发性室速,间歇性I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植入三腔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改善心肌重构、抗心衰等药物治疗,症状反复,医院住院治疗。本次因心衰症状再次加重3天入院。既往否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体格检查:T36.6°C,P60次/分,R18次/分,BP94/71mmHg,双侧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外1.5cm,心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6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肋下2横指可触及,质硬,压痛明显,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诊断: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功能IV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起搏器植入术后,慢性肾病IV期胃大部切除术后。
图1:入院时胸部X片,心影扩大,心房及双侧心室电极位置良好。
-2-17心脏彩超:LA45mm,右心房(RA)50mm,右心室(RV)49mm,LVEDD84mm,EF33%,主动脉瓣位机械瓣置换术后,瓣膜功能良好,未见瓣周漏。升主动脉增宽(47mm),二、三尖瓣中重度反流,主肺动脉及分支增宽,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低。
入院后查血钾升高:2月15日:7.84mmol/L,经治疗当日下降至5.11mmol/L,2月17日恢复正常,为4.54mmol/L。2月15日:NT-proBNP.9pg/ml,肌酐.56umol/L,肝功能大致正常。
入院后给予强心、利尿、抗心衰等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患者住院期间心电图出现多种变化,通过起搏器程控分析,有一些发现和启发,与大家共同讨论分享,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图2-2-15心电图
可见心房及心室顺序起搏信号(II导联比较清楚),考虑起搏心律。患者植入的起搏器为CRT起搏器,仔细辨认,在V5-6导联可见双心室起搏钉,I、II、III、AVF、V4-6呈QS型,V1导联呈Rs型,符合左室优先起搏图形。心电图P波不明显,QRS波群很宽,考虑患者有心房、心室扩大,如存在显著的心肌纤维化,可使心肌传导延缓,出现P波振幅减小和室内传导阻滞的情况。同时,患者当时存在高血钾(7.8mmol/L),可影响心房、心室肌的除极和复极,导致P波减小、消失,QRS增宽等(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图3:-2-18心电图
与2-15号心电图相比,各导联波形相似,但QRS时限变窄,考虑与高血钾纠正(4.38mmol/L)有关。此图中看不到明显的P波或者f波,QRS间期不等,考虑房颤可能性大。QRS形态与之前一致,仍为起搏图形,室速可能性不大。
问题1:既然考虑心房率为房颤,频率显著高于起搏器低限频率(该患者为60bpm),但为何未见自身下传,心室均为起搏状态?
在此,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双腔或者CRT起搏器,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颤时心室反应情况:
1)心房频率低于起搏器上限跟踪频率(该患者为bpm),心室表现为房室1:1跟随/起搏,产生相应的自身下传或者起搏的QRS波群。
2)心房频率在上限跟踪频率和2:1阻滞点(该患者为bpm)之间,心室反应形式为文氏型传导。
3)心房频率界于2:1阻滞点和模式转换频率(该患者为bpm)之间,房室以2:1的比率下传。
4)心房频率高于起搏器设置的模式转换频率,则自动转换为DDI/VVI模式,心室以低限频率起搏。
首先在此图中,未见P波或房颤波,但频率非常不规则,考虑房颤可能性大。心室未见自身下传,提示存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心室起搏频率不整齐,且高于60bpm,不除外存在心室文氏型起搏的可能。这种解释似乎合理,但房颤的频率通常在-bpm,而不是-bpm的范围,据此推测应该存在部分心房波未被感知的情况,与房颤时f波大小不一有关。
另外有些CRT起搏器具有感知自身激动下传,自行启动双侧心室起搏(BP)的功能,如圣犹达公司的SyncAV功能和美敦力公司的Adaptive功能等,以改善心室同步激动性。所以如果患者安装的起搏器具有这种功能,也可以出现心房下传,心室起搏的图形。
患者入院第三天监护导联反复出现间断心动过速(图4),与缓慢心律交替出现,如何解释?
图4:心动过速时体表监护心电图记录:快速与缓慢心律失常交替出现,QRS形态基本一致。
首先心动过速时QRS形态与心率慢时一致,仍为起搏心律,不支持室速。既往无预激及阵发性室上速发作史,考虑仍为房颤可能性大,且仔细观察频率有明显变化,不支持房扑、房速或室上速可能。考虑心率的突然加快主要可能与更多的心房波被感知有关,即心房激动顺序变化,导致颤动波振幅增加,更多的心房波被感知,继而起搏心室。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厂家工程师一起对起搏器进行程控,心内通道如下:
图5:程控时心内通道心房、心室激动情况。
1)心房通道可见P波很快,不甚匀齐,支持房颤,心内感知与心房通道上的波形并非1:1关系,心房通道电图中与R波同步的波形,因正好处于起搏器设定的心室起搏后心房空白期(PVAB),所以不能被心房感知,在标记通道上未显示。患者心房频率大于bpm,故起搏器自动发生模式转换,以低限频率起搏,此时体表心电图见图6。SIR:频率应答,AMS:模式转换为DDIR,AS、S:心房感知,AR、R:心房不应期,BP:双心室起搏。
图6:房颤发生模式转换后,体表心电图仍为心室起搏心律,QRS波群前面无相关P波或者心房刺激信号,似可见f波。
2)程控过程中,体表可见相对快速、整齐的起搏波形,心内通道显示阵发性相对匀齐的心动过速(图7),心内标记通道依次显示AS-BP,考虑房颤与房扑阵发性转换,房扑时心房波较房颤时更明显,可以被心房电极感知,但处于PVAB间期内的心房激动不能被感知,类似于房扑2:1传导,该患者起搏器无SyncAV功能,支持存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表现为BP。图中最后两个BP间期较长,考虑与心房通道干扰或者恢复房颤有关。AS:心房感知,BP:双心室起搏。
图7:监护导联出现快速匀齐心律时,心内通道心房、心室激动情况。
3)患者既往心率一直在60bpm左右,即便是心衰严重时(如本次入院时)心率亦无增快,可能同时存在窦房结功能低下,变时功能不良等情况,即活动或心衰发作时,窦房结随自身需要增快心率的能力降低。同时结合患者房颤诊断,也不除外存在快速房颤,发生模式转换的可能。为此,我们观察起搏器记录患者心率直方图,发现患者自年2月房性心律失常事件明显增加。
4)调整方案:目前测试心房感知为0.8mV(因房颤f波高度变化,只能代表瞬时感知情况),原来的感知灵敏度0.5mV,为减少f波遗漏,打开了心房感知的自动测试和调整功能(AutoSense)。调整后患者未再出现快频率反应情况。同时考虑对于心衰患者,房颤对心功能有着更大的影响,患者房颤持续时间不长,应予复律及预防发作治疗,故加用胺碘酮治疗,约半月后转为窦性心律。
5)进行常规测试显示各电极阈值、阻抗等参数良好,起搏器剩余寿命为10.5月。起搏器即将耗竭,建议患者加强监测,必要时更换。目前双室起搏状态下QRS波群时限约为ms,是比较宽的。患者目前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心衰症状仍反复发作,观察X线影像显示左室电极位置很好,位于左心室侧壁,对双室同步性进行再次尝试优化,但QRS波群时限无明显缩窄。
6)基于目前希浦氏系统起搏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及指南推荐,对于常规CRT疗效不佳的心衰患者,可尝试希浦氏系统起搏或者与左心室电极优化(点击查看相关病例)。患者处于房颤状态,无法观察窦房结功能。我们评估了房室传导及自身下传的心室波形态,以便将来更换起搏器时,为进行希浦氏系统起搏提供可能的参考。测试结果显示该患者存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逸搏频率在30-35bpm,QRS波形态变化,提示心室逸搏位点较低、不稳定,对评估希氏束传导情况参考意义不大。
7)患者于年3月7日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房颤已转复(图8),房室顺序起搏,为评价窦房结功能,嘱患者进行活动,发现仍为房室顺序起搏状态,频率60bpm,提示患者窦房结功能不良。通过起搏器测试发现窦房结自身频率为40bpm,支持病态窦房结诊断,至此患者病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明确。
图8:房颤转复后的心电图,可见房室起搏信号,依次出现P波及QRS波群。
补充说明一下:患者起搏心律和房颤发生模式转换时的频率均为低限60bpm起搏,心电图区别在于窦性心律下可见心房起搏信号及心房波(图8),而房颤发生模式转换时仅可见心室起搏信号及起搏的QRS波群,心房为颤动波或因心房波太过碎小,看不到明确的心房波(图6)。
8)为改善患者活动耐量,打开了起搏器频率应答(R)功能(调整为DDDR状态),进一步评估患者运动耐量。让其进行日常活动后,发现心率在65-70bpm左右,仍为房室顺序起搏状态。考虑患者心衰重,平时活动量不大,与患者充分交流沟通后,结合日常生活情况,将起搏器上限跟踪和最高传感器频率(起搏器感应患者运动时的最大可输出频率)由bpm,减为bpm,以降低房颤发作时的快频率反应。
对于双腔起搏器术后患者,一旦发生房颤,常会出现快频率心室反应,其反应模式取决于心房感知到的频率情况和起搏器的设置。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如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仍存在明显症状,进行CRT起搏器治疗常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但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高达50%左右,心室快频率反应可导致心衰症状恶化,影响CRT效果。如房颤时患者心电图QRS波形宽,室率相对匀齐,易误诊为室速。同时由于心衰患者常同时存在心房扩大,纤维化,可导致P波、f波形变小,不易识别,这些情况均增加了心电图判读的难度。起搏器程控可以看到心内电图及标记通道情况,能更清楚的显示心房、心室关系,对心电图鉴别诊断有帮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程控,可以更好的发挥起搏器作用,并降低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推荐阅读
暴发性心肌炎!这种进展迅速的疾病,怎处理?
晕厥……冠心病?靠谱吗?(2)晕厥……冠心病?靠谱吗?(1)心室静止-TakutSuo综合征带来的危险心悸背后的真相突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心脏结构异常惹的祸当CKD5期高龄患者遇到急性左心衰——艰难的临床之路急性坏死性嗜酸粒细胞心肌炎——皮疹引发的死亡酷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性肺栓塞一例
不想错过心脏之声的推送?
戳文章顶部蓝字“哈特瑞姆心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