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Hemiplegia)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即半个身体的完全麻痹,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性损伤,导致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脑神经损伤,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素问·痿论》
祖国医学认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中风引起的偏瘫多由于素体气血不足,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经隧不通,气不能行血,血不能濡筋,以致肢体废而不用。故以取阳明经穴为主,针以补法,使气血充盈,泻足阳明之络丰隆以涤痰浊,使经络通达,有利于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代研究也证明,针剌阳明经穴可使针感循经传到大脑皮质,直接作用于运动中枢,同时又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再通过不同的针刺手法,刺激运动神经,引起运动神经冲动支配患侧肢体做各种运动。
但是,有关中风偏瘫治疗选用阳明经穴却有人提出异议,认为阳明经穴虽然有用,但不应该是治疗的主治穴位,而是无关紧要的穴位。
阳明经是否可以作为主穴?
观点一:赞同使用阳明经穴为主穴。
中风瘫痪属中医学“偏枯”、“偏风”、“半身不遂”范畴,实则以风、痰、火多见,虚则以气、血虛为主,软瘫属虚者多,且有血瘀,因气虚则无以推动血液运行,故血必瘀滞。“脑为神明之府”,诸邪实上犯脑脉,蒙闭清窍以致神失所用,四肢经络无主,肌肉弛缓而瘫。因此脑卒中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取穴应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
观点二:不赞同使用阳明经穴为主穴。
《难经·二十九难》云:“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即为阴阳失衡,四肢出现痉挛状态,传统观点多取“治痿独取阳明”治之,实际该证属于痉证范畴,故不多取阳明经穴。
讨论中风所致偏瘫一般要经历两期,即低位神经中枢(脊中枢)“休克"所致弛缓性瘫的软瘫期和低位神经中枢(脊中枢)控制下的痉挛性瘫的痉挛期[1]。根据病情发展,可由弛缓性瘫移行为痉挛性瘫,其移行规律符合中医学对该类疾病发展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风邪侵人人体,其传变途径是从外入内,由阳入阴。初起风邪搏于皮表、阳经,导致关节弛缓不收,如《诸病源候论》所言:“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机关缓纵,故令全身手足不随也”。日久入里,“风邪在于筋",则为邪气由阳入阴。《灵枢·寿夭刚柔》篇中指出:“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风邪入筋则耗伤津液,筋脉失养,而致肢体拘挛。因此,中风后由弛缓性偏瘫向痉挛性偏瘫移行,正是病位由四肢三阳经向三阴经转移的表现。
■弛缓性偏瘫相当于发病后的急性期,属中医学的“痿症”,淤血浊痰上瘀于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取穴应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但是该法仅适用于中风后瘫痪早期(即BrunnstromI.II期),此时肢体瘫痪呈弛缓状态,针刺阳明经穴在于健脾强肌,提高肌力。
■当弛缓性偏瘫移行至痉挛性偏瘫时,属于中医“痉证“范畴,并非“痿症”,已不符合“治痿独取阳明”原则。对痉挛性偏瘫的治疗,参照《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的记载,阳之阴,即指筋脉,故治疗痉挛性偏瘫取阴经穴位治疗。穴位的选取主要依据三阴经穴位主治及结合平衡肌张力的针法原则。
总结:中风所致偏瘫分两期,弛缓性偏瘫时期属“痿症”适用阳明经穴;痉挛性偏瘫时期属“痉证”,不适用阳明经穴。
红茴香疗法治疗软瘫
中医看来脑卒中后遗症导致的偏瘫(软瘫)又称“中风”“偏枯”、“偏风”,乃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发偏枯。红茴香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理气活血化瘀作用,它独特的“回痛”特点可诱发大脑特定区域表现活跃,可加速疾病康复,治疗偏瘫疗效满意。
上肢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偏瘫选足阳明胃经取穴:风市、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丰隆、悬钟、太冲。脑部运动感觉区可予扣刺。
红茴香注射液2-4ml,红茴香止痛液(红茴香注射液2ml+VBml+生理盐水1-2ml)。注射药量:阿是穴红茴香注射液1~4ml,其他穴位0.5~1ml。每次选3-4个穴位,左右侧交替使用,隔日一次,6-10次为一疗程。
患者因脑出血导致左手左脚偏瘫五年,生活不能自理,来诊时由女儿搀扶过来治疗,首次治疗30分钟后可尝试自行行走。
文献参考
1:田丰玮,苟春雁,李宁.分期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4):34-35.
----------●红茴香疗法搭配背俞穴位治疗顽固性面瘫
●踝关节韧带急性损伤为什么多发生在外侧
●久治不愈的跟底痛,可能是神经卡压导致的。
●换季期间,老年人谨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文章仅供内部学习参考,文章内图片源自网络,不希望被转载的原作者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