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院心内科主任赵学教授带领的心血管内科团队在安亭新院成功地为一位来自苏州市的重度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植入了一台心脏三腔起搏器(CRT),实现了左右心室长期不同步收缩的再同步化。
三腔起搏器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双腔起搏器,其对植入技术及精准度要求非常高。起搏器植入体内后立即显示心房心室电流序贯传导,左右心室电流同步传导,圆满高效地完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分再现了心脏各腔室间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大团结,大协作”,使一个显著扩大、重度衰竭的心脏再现生机、重振活力,整个手术历时两个半小时。在综合内科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术后当天患者平卧中脸色显出难得的红润,术后三天下床活动时不再有气急,术后七天在病区走廊6分钟可连续行走米,比术前增加了米。术后10天轻松愉快地步行绕新院大楼一周,无心慌气急等症状。
手术中的赵学教授
患者病史:75岁女性患者,因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导致长期左室收缩延迟及左右心室不同步收缩,使左室扩大、心功能下降,出现反复劳力性呼吸困难10余年加重2年。三年前慕名寻诊赵学教授,心彩超提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72mm,较正常扩大20mm多,左室射血分数只有33%,经过三年密切随访观察,合理规范内科药物治疗,心脏功能虽然得到部分恢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至67mm,但是左右心室收缩的不同步问题依然存在,是影响心功能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障碍。因此决定在安亭新院为病人植入一台心脏再同步化三腔起搏器,以期实现双心室收缩功能的再同步化。心脏彩超室沈崔琴医师于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了仔细的心脏形态检测、功能评价,术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39%提高到46%,左室腔也明显缩小。
心内科团队精诚合作
CRT简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心脏病植入性器械治疗新技术,专门针对严重心力衰竭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且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其特点是在常规双腔起搏器(右房、右室)的基础上,再增加一腔(左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电极需要从开口于右心房的冠状静脉窦送入,且必须送达左心室收缩最延迟的部位,通常为左心室后侧壁近心尖部。因此,左室起搏部位的精准定位不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更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由埋置在胸部皮下的起搏器脉冲发生器统一发放起搏脉冲电流,保证左右心室同步起搏,即可实现左右心室收缩再同步化。为该患者植入的CRT起搏器是目前国际上同步优化功能最先进的型号,植入一周后功能检测调试结果表明,同步优化最佳状态是保持自身窦性心律控制左右心房及右室,起搏器控制左室并与右室保持同步。
赵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北美留学4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客座教授5年。以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为研究方向,主要成果论文分别在《Circulation》和《CirculationAE》杂志发表。世界首创房颤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入选美国心脏学会(AHA)年46项最新突破性临床研究并在年会主会场特别报告,该项微创技术用于治疗房颤,操作时间缩短、成功率提高,美国心律学会主席CalkineH教授高度赞誉其创新性及实用性;且应邀在欧洲心脏病年会(ESC)、亚太心脏节律大会(APHRS)和香港心脏节律论坛大会报告。第1作者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作者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SCI论文14篇,累计影响因子60分以上。早在年主编的《现代介入心脏病学实用技术》一直受到全国广大同行学者的赞誉,对我国介入技术,尤其是心脏电生理技术的学习推广应用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年与马长生教授合著的《心脏电生理与射频消融》至今已再版1次;副主编《循证心血管病学系列丛书》和《从指南到实践心血管病系列丛书》。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委员、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心电学会常委。《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及《医学与哲学》杂志编委。已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交流基金1项及浦江人才基金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科技支撑项目1项。目前以探索国际心血管病难题,长程持续房颤的消融新术式为主攻方向。
前进中的心内科团队
自安亭新院年10月18日开诊试运行以来,心内科医师及医技团队已成规模,医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门诊、病房、心功能室均已展开,每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项目无需预约,即到即做,当日或隔日取报告。至今心内科专家门诊总量人次,心电图检查总量人次,动态心电图检查总量人次,动态血压检查总量人次。并已开展临时起搏器植入,为外科围术期合并心动过缓的患者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门诊不明原因晕厥的病人,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条件下创造条件,顺利开展了直立倾斜试验,并发现了3例阳性患者,其中一位患者的家属称赞说,医院门诊没有搞清楚的病,到你们这里一下子就确诊了!
心血管内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