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介入手术室里,在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医院院长袁义强的指导下,该院心血管内科八病区主任张由建带领团队完成全国首批、河南首例3.0TMRI兼容植入式心脏再同步化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不仅解决了患者的心衰问题,也打破了以往心衰患者植入CRTD后,无法安全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历史。
该手术的顺利实施,标志着医院在心衰起搏治疗领域进入到MRI全身兼容的3.0T时代。
54岁的李女士患有高血压,多年来一直饱受慢性心力衰竭的困扰,近几年来,李女士就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多次住院治疗,需要长期服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近一个月,李女士心衰、气喘的症状加重以致无法平卧,病情急剧加重,转入医院进行治疗,经检查后发现,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27%,左房左室显著增大,整体室壁运动减弱;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心电图QRS波时限ms.
综合患者症状、病史以及各项检查结果,也考虑到李女士的病情和后续有做磁共振的需求,袁义强、张由建经过严密讨论后,建议为患者植入3.0TMRI兼容的CRTD,并采取LOT-CRT的创新型术式(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传统CRT)。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高发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不断增高。心衰五年的存活率仅为50%,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很多患者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最后死亡。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目前治疗心衰的最有效器械疗法,利用双室起搏的方法,使心脏同步化跳动,可缓解心衰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猝死发生率等。但大约有30%患者不能获益于CRT,LBBP是利用自身传导,将电极植入左束支区域,来纠正患者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达到左右室同步。将LBBP与传统CRT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脏电活动的再同步,提高CRT的反应率。
MRI是现代医学广泛应用的检查手段,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神经、骨骼、肌肉等病变的影像检查。但MRI扫描时强大的磁场环境会对传统CRT产生严重的影响,如:装置永久损坏、阈值升高、机壳震动等。传统的CRT植入是MRI检查的绝对禁区。
张由建主任介绍:这次医院首批植入3TMRI兼容CRTD,开启了3T新时代,对心衰患者而言意义重大。打破了以往接受MRI检查的桎梏,彻底改变了我国以往心衰病人植入CRTD后,无法安全接受磁共振检查的历史。从此,心衰患者可以放心接受更全面、精准的磁共振扫描,获取更佳的医疗救治方案;心内科医生可以放心推荐心衰患者接受磁共振扫描。希望该创新的心衰器械疗法可以普及,让更多心衰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