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学会这个技能,每个人才可能是受益者。
学会心肺复苏到底有重要
据相关资料显示,80%的猝死发生在家中,其中又以心脏猝死居多,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CPR),约有一半人能被救活;因此,当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后,第一目击者拨打急救电话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非常必要的抢救措施。
遗憾的是,我国面临着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于1%、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率低于1%、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术低于1%的“三低”窘境。
与之对照的是,在国外发达国家,比如在德国这个国家,80%的国民都接受过包括心肺复苏技能这样的应急救护培训。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分钟后会造成患者脑部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大脑缺氧4分钟就进入脑死亡阶段,脑死亡是不可逆的,哪怕之后再用救护手段把他救护过来,病人一般也会变成植物人状态,除非有奇迹的发生。
”“心肺复苏的操作在国外都是成人必备技能,我们一有机会也会向大家宣传心肺复苏的技能。在关键时刻,如果您发现了心脏骤停的患者并且伸出援助之手,这可能就是一条生命的复苏。我们现在从小学生就开始培养学习这个技能,就是因为徒手心肺复苏这个技能非常简单,而且一旦你碰到这种事情的发生,千万不要感到害怕,只要你的位置准确、速度准确,都没有问题。”医院心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王新表示。
所以及时救治很重要,你只有8秒的判断时间,确定需要心肺复苏,就开始进行。4分钟之内,病人醒了,照样是神志清醒、手脚活动都不受影响的,半小时后救护过来,即使心跳恢复,往往意识恢复的比较慢,时间再长,一般就救不回来了。
心肺复苏成功案例
现代生活中,因为及时的心肺复苏救活病人的案例有很多。
王新向我们讲述她印象深刻的几个案例。
之前有个很沉痛的教训,我们的骨科主任,一位很有才华的骨科主任,是当时我们骨科的领军人物。他平时心绞痛经常反复发作,但是工作一直没停止。有次乘坐公交车,突然心脏骤停,最终没抢救过来。如果当时有人对他及时地实施心肺复苏,他或许能被救治过来。
去年冬天,一位14床的患有大面积心梗的病人,在我们这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且手术恢复的很顺利,都准备出院了。有天晚上,我们的护士按时去巡视病房,巡视到他的时候发现脸色不对,然后到他跟前去呼唤他,发现他不能应答。紧着着我们的护士就开始对他做心肺复苏并且救治成功。病人清醒后,当场就抱着护士说‘你真是我的福星,我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因为当时病人就在床上躺着,家属在旁边丝毫没发现任何异常,这位病人到现在身体都非常好。
还有一位回民,患有冠心病,在我们这算病情很轻的病人了,来的时候总是很挑剔,跟我们很难融入到一起,对我们护士有很强的戒心。也是有天护士检查时发现他脸色不对呼叫无应答,当场心脏复苏成功。从那以后,他们全家都对我们非常感激,走的时候挨个握手走的。
像我们科里很多护士,她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病人在病房里突然心脏骤停了,她们在紧急关头就给他们救治过来了,这样的案例每年都有2-3例。
我现在每次见到我的亲戚朋友,都要告诉他们,学会这个技能非常重要。
学会后,我可能是受益者,你也可能是受益者。包括我们一些心脏病的病人都会面临着心脏骤停的危险,如果有人当时给他恢复了,他实际上是有救治可能的,可能完全能恢复成健康人,不要认为他反正已经这样了救护过来有什么用,恰恰相反,救过来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很多心脏病人比如像有过阿斯综合征发作病史、有心脏传导阻滞、大面积心梗、心更急性期……的患者,有心脏病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都要注意。此外,有些人有隐匿性心脏病自己不知道,也有可能发生心脏骤停的危险。
心肺复苏——你的必备技能
及时拨打,并检查患者,一、意识消失,二、呼吸音消失,三、大动脉搏动消失、胸廓没有起伏,四、面部口唇发干变紫。一般符合前三点就需要做心肺复苏。
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然后松开衣扣,解开腰带。
找到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或剑突(胸骨体的下端)上两横指的位置。双肘伸直与地面成90度,两手张开叠加,下手五指翘起,放于按压处,注意找好位置便不能移动。
开始复苏。掌根用力,心里数30秒,按压下陷深度大于5厘米,频率每分钟大于次,注意按压时不要要用力,手掌更不要随便移动,容易造成心脏的并发症,像肋骨骨折、心脏创伤、胃肠道出血等。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持续有效胸外按压,快速有力,尽量不间断,因为过多中断按压,会使冠脉和脑血流中断,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医务人员一般按压5个循环,不是正规人员一般按压3个循环就要再次确认那四点。若有生命恢复迹象,等待进一步的生命支持。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将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人工呼吸: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等)均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
(查看完整视频演示)??
(心肺复苏演示者:济南四院心外科主管护师刘名赫)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搜狐健康,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后台,谢谢。
编辑:Ruby
你的健康养生专家
齐鲁健康大讲堂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