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炎症性肠病与小肠非感染性疾病的病理鉴别诊断
文献来源: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年07月第2卷第3期
作者:游燕、周炜洵
单位:医院病理科
核心观点内容精粹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直肠,一般不易与小肠疾病相混淆。克罗恩病则多累及小肠甚至仅累及小肠,需要和小肠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小肠的疾病相对少见,又受到取材的限制,病理医师常认识不足。
本文介绍几种常见的小肠非感染性疾病,以及这些疾病和CD的病理鉴别诊断要点。
一、CD的病理表现
CD典型临床表现呈节段性,为纵向的溃疡、肠壁增厚、僵硬,肠腔狭窄和瘘。
显微镜下的特点为“全壁炎”,即肠壁全层都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层和浆膜侧多灶淋巴细胞聚集。
慢性活动性炎症反应是指在慢性损伤的基础上,有活动性炎症反应。
慢性损伤可表现为隐窝的扭曲、分布不均或分支;隐窝基底与黏膜肌层出现空隙,浆细胞浸润,尤其是基底浆细胞增多;小肠黏膜假幽门腺化生。
活动性炎症反应,即中性粒细胞在固有膜、隐窝的浸润。慢性炎症反应的基础上,出现灶性或斑片状的活动性炎症反应,常提示CD。
肉芽肿是CD的一种特征性表现,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典型的CD肉芽肿直径小,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密集排列,一般无多核巨细胞,境界清楚,无互相融合。
需要注意隐窝受损时,黏液外渗可造成局部的异物肉芽肿,上皮样细胞排列较松散,常见异物巨细胞,并位于原有隐窝的位置,这种肉芽肿不能提示CD。
CD也会累及上消化道,以胃和十二指肠最为多见。十二指肠可表现为局灶红斑、皱襞增厚、息肉样隆起或小溃疡。
实际上,组织学改变比大体改变更广泛。肉芽肿可出现在内镜表现正常的黏膜,需注意与感染、结节病等鉴别。
二、小肠非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表现
1.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腹痛,可出现腹泻、脂肪泻或蛋白丢失性肠病。
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是非常重要的提示。
病变最常见累及胃窦和小肠,少数累及结肠。内镜下病变表现为黏膜水肿、结节状,肠腔狭窄,当病变累及肌层时肠壁增厚。
显微镜下的特点是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
需注意的是,多种炎症反应都可致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且数量差距较大。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异常阈值为每高倍视野超过30个甚至65个,但实际工作中并不能仅靠这一简单的计数指标进行疾病的鉴别诊断。
另外,需排除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寄生虫感染和食物过敏等。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有黏膜型、肌层型及浆膜型。
当仅肌层或浆膜受累时,黏膜活检无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能完全排除此疾病。
2.乳糜泻和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
弥漫小肠黏膜受累的疾病多种多样,但发病率较低,特别东方人群中少见。
这组疾病临床表现为大量难以纠正的腹泻,显微镜下表现为小肠绒毛的短缩、消失,以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
正常小肠黏膜有绒毛结构,绒毛为纤细的指状突起,不同部位的小肠绒毛长度有差异,绒毛和隐窝的比例应至少达到3∶1。
正常的小肠上皮层内散在分布着淋巴细胞,每个上皮细胞的区域不超过20个淋巴细胞,当超过30-40个淋巴细胞时,为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
小肠黏膜的多种疾病都可出现绒毛短缩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以绒毛短缩为特点的最具代表性的疾病是乳糜泻(celiacdisease),表现为患者对谷蛋白不耐受,发生免疫介导的损伤。
活检的小肠黏膜最明显的改变为:
绒毛短缩,甚至消失,类似结肠黏膜;
隐窝的长度无明显变化或增长;
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特别在残存绒毛的尖端明显;
表面上皮受到损伤,上皮细胞形状为立方甚至扁平,胞质呈嗜酸性;
黏膜固有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也可能会增多;
少数病例中性粒细胞浸润表面上皮,甚至可能出现隐窝脓肿,需与IBD鉴别。
需注意的是,活动性炎症反应不是乳糜泻的主要改变,即使有隐窝炎、隐窝脓肿,与慢性炎细胞浸润程度相比,活动性炎症反应的程度也较轻;
当上皮内中性粒细胞多于淋巴细胞时,更倾向诊断IBD。
当限制谷蛋白的摄入,活动性炎症反应可以迅速消失,这种治疗反应对鉴别乳糜泻和IBD非常重要。
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CVID)是以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为特点的代表性疾病。
CVID可在幼年或成年发病,临床表现为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和反复发生的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显微镜下最明显的特点是固有膜内无浆细胞,或仅有极少量浆细胞。
浆细胞缺失导致免疫球蛋白产生障碍,常伴有淋巴细胞的增生,淋巴滤泡增多。
淋巴组织增生可以很明显,需与淋巴瘤鉴别,如果不能仔细查找浆细胞,极易漏诊。绒毛结构可以正常,也常见短缩。
CVID的组织学形态可以多样,有6%-10%的患者会出现IBD样病理改变,包括隐窝结构紊乱、活动性肠炎、阿弗他溃疡等,但仔细查找浆细胞的减少或缺失可以作为鉴别点。
因免疫功能缺陷,CVID容易导致继发感染,感染引起的症状和病理都可能与IBD相似,两者难以鉴别。
总结
IBD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诊治也逐渐受到重视。小肠非肿瘤非炎性疾病的发病率总体偏低,但这也是IBD鉴别诊断的重要部分。
病理医生只有认识IBD的病理表现,了解其他小肠疾病的病理特点,才能给予临床医生更多的支持。
(内容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删减)
本文已获得《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编辑部授权使用,原文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内容可通过万方数据阅读下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