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多属肝内型,常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脾大,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被认为是继病因之后的推动肝功能减退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是肝硬化的主要死因之一。
当遇到患者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腹水」等症状时,我们通常会想到内镜下治疗(套扎、组织胶)或大量抽放腹水,但这些治疗仅仅是对症治疗,并没有涉及这些并发症的产生机制——门静脉高压。
临床上降低门静脉高压的方法比较有限,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可以用来降低门静脉高压的药物只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因此如何充分用好这类药物,避免进入使用误区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源:站酷海洛
哪些NSBB类药物可用于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我们知道,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α和β两类。
α1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上,如肝脏、肾脏和外周血管,兴奋时主要引起血管收缩。β1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上,兴奋后可对心肌产生正性作用,导致心肌兴奋产生一系列反应,如收缩加剧、心率上升等。β2受体主要分布在平滑肌上,如内脏血管平滑肌等,该受体激动后可引起血管舒张。普萘洛尔和纳多洛尔可非选择性阻断β1和β2受体,作用于β1受体可以降低心率,降低心输出量,而作用于β2受体可以可以引起内脏血管收缩,减少门静脉血流。卡维地洛可同时阻断α1,β1,β2,降低肝血管张力和肝阻力,导致门静脉压力进一步下降,但也可降低外周血管和肾脏血管阻力,导致动脉低血压,水钠潴留加重。图源:ThomasReiberger,MattiasMandorfer.Betaadrenergicblockadean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