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成功为两名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帮助他们重获“心”生。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医院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在心力衰竭器械治疗领域零的突破,让心衰患者拥有新的选择。
心脏就像一个“永动机”,全天24小时不停歇的为全身提供“能量”,满足机体的生存需求。一旦这个“永动机”出现故障,输出和回收的“能量”都会随之减少,心力衰竭就随之而来,大部分人就会表现出“活动后心累气促、头晕、乏力、呼吸困难、四肢水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高,患者生存质量差,治疗费用高。
病例1:
患者,男性,76岁,因“反复活动后气促4年余,加重伴下肢水肿1周”来医院就诊,入院行相关检查后,考虑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院外规律服药治疗,但近2年仍因心衰反复住院,且心脏进行性增大,心功能极差,平躺都会自觉呼吸困难,心累不适,生活质量非常低。
病例2:
患者,男性,58岁,因“活动后气促2月余”来院就诊,患者自诉简单的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快走后,都会感觉心累、喘不上气,并且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入院行相关检查后,考虑心力衰竭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入院后,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余华东带领心血管内科团队反复讨论并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减轻其对手术风险、预后情况的担忧,最终家属同意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即三腔起搏器植入术。
在充分术前准备后,余华东及主治医师耿志刚在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叶强教授的指导下,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在DSA的引导下,将三根电极分别放置于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用时7小时余成功为两名患者植入了三腔起搏器。
术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准治疗和精心护理下,两名患者心累气促的表现得到了明显缓解,濒危的心脏重焕生机,如今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已顺利出院。
什么是CRT?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种特殊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普通起搏器不同,除了右心房、右心室,还会放置第三根电极在冠状静脉的分支血管,以此激动左心室,从而在保证心房和心室之间的协调收缩的同时,还能实现左右心室间的同步。
心力衰竭使左右心室无法同步工作,心脏功能也随之变得更差,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尽可能的模拟心脏窦房结、房室结及希氏束之间的传导节奏,使各心腔间更好的同步化,既可以帮助心动过缓的患者起搏心脏跳动,又可以帮助心脏收缩更加协调,增加心衰患者的心排出量,恢复心脏对全身脏器的供血,降低患者的远期死亡率。
CRT有哪些优势?
CRT相比普通起搏器治疗来说手术难度更大,手术时间更长,但它作为一种纠正心衰的重要治疗手段,不仅能挽救病人生命,还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有需求的心力衰竭患者,还可以将右室起搏电极升级为除颤电极,也就是CRT-D,当患者出现室速室颤时,可以及时识别并自动进行电除颤,进一步有效防止恶性心律失常所致的猝死风险,为更多难治性、高猝死风险的心衰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