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学士遗风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053053973129699&wfr=spider&for=pc

道光年间登上政治舞台的朱熹后人朱凤标,历任三朝,官至大学士,他一生清正廉洁,且主张抗英,有崇高民族气节。其子孙后代或为官或治学,皆为栋梁之材。勤政报国,厚德传家,萧山朱氏家风代代相传。

绍兴府萧山县城东郊坛里金村(曾名城郊村,现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朱家坛村),萧绍运河的支流穿村而过,河不宽,水却深,航船直接拐进运河,再达西陵驿古渡。那个渡口,唐朝文学的全盛期间,《全唐诗》收录的诗人中的多位都来此乘船,往浙东的天台山方向而去,古渡是他们文学朝圣的起点。河岸两边,星散着各式农屋,百姓日日依河傍河,务农经商,各自忙碌。

看坛里金村名,应该是金姓人居多,百姓以同姓族居而命村名,到处都是。但这坛里金村,也生活着不少朱姓人家,朱姓的先祖叫朱寿,据说是元末避乱到此。朱寿随身的布包里,揣着几本经书,还有一本《文公家训》,他这位文公的七世孙,必须带着家训。朱寿从江西婺源出发,跋山涉水,一路行到萧山,眼前这萧绍平原,田野一望无际,他感觉这里是他成家立业的好地方。有学问的后生,家家都喜欢,朱寿做了金家人的上门女婿。这就很有趣了,坛里金是朱家子孙的外婆家,外婆,无比亲切的词,一个温暖的怀抱。

坛里金的朱姓,自朱寿开始,耕读传家,开枝散叶。“朱寿生三子,广一,昌二,明三。广一生端仪。端仪生存德。存德生大宾。大宾生珊。珊生执庆。执庆生得贵。得贵生士芳。士芳生显学。显学生如龙。如龙生国球。国球生鈵。鈵生治。治生凤楼、凤标、凤梯。自文公传至此为二十一世。”

文公是谁?大名鼎鼎的朱熹。上面这段世系谱,是文公的第二十五世孙朱家溍所撰,他接着写道:“先高祖讳凤标,生于嘉庆五年八月廿二日巳时,卒于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初九日午时,葬于萧山所前山里沈。”

朱凤标出场。

朱凤标,字建霞,号桐轩,嘉庆五年()八月廿二出生。当坛里金村朱治家老二降临人世时,朱家门外的广阔田野上,霞光早已散去,晴阳当空,朱治异常高兴,今天又是好日头,中秋佳节刚过不久,成熟而丰收的季节,阳光热烈而温暖,希望儿子有个好的未来。

19世纪初,大清一直增速的经济渐渐放缓,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颓势,但广大农村似乎感觉还不明显,百姓依然紧紧凑凑过日子。对于耕读之家的朱家来说,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孩子们读好书,乃头等大事,唯有读书才能有进取的机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先祖的“忠孝廉节”遗训。

朱凤标故居

朱凤标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成长。

距朱家百来尺远,河的另一边,有一座万寿庵,庵门向东,门前就是广阔的田野,大地上,除了农人农忙季节清晨就开始忙碌,平时皆安静安详。朱凤标的青少年,就常年寄居在这座庵中,不为别,就是看中此地读书的好环境。

凌晨,雄鸡发出第一声的啼鸣,就是朱凤标的起床号令。无论寒暑,无论风雨,不用人催,简单洗漱后,桌前就端坐着一个认真阅读的学子了。他打开书卷,前一晚临睡前留下的笔记小札,再看一眼,咦,怎么还有一个错字呢,或许是昨晚太迟了,一不小心的笔误,但也不允许,朱凤标轻轻在心里责备了一下自己,读书务求细而真,立即又投入新的课业中去了。万寿庵前的田野,稻作的颜色,从青到壮,到黄,大地从寒冷中睡去,又从春风中醒来,四季轮替,一年又一年,朱凤标从少年读到青年,他的学问,如那矗立的高塔,从塔基到塔身,再慢慢达塔顶。数十年如一日,意志与毅力都坚如磐石。每有倦怠,桌前墙壁上自己恭敬抄录的《文公家训》就会如狂鞭一样抽来,还有那些祖训、诫、家则、先则遗训,皆一起涌现到眼前,幻化成一位严厉的长者,嘱咐他:勤学不辍,日积月累,修身律己,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

道光八年(),29岁的朱凤标乡试中举。道光十二年(),33岁的朱凤标在殿试中,一举夺得榜眼,消息一下子震动了整个绍兴府及浙江。比起有些人的少年得志,而立之年,其实并不年轻,在此之前,没有朱凤标参加乡试及会试的记录,我猜测他应该去考过,而且还不止一次,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考体制,不是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如意的,不过,考生得适应它。朱凤标一甲第二,是他在万寿庵苦读数十年的丰厚回报。整个坛里金沸腾了,万寿庵,好地方,乡人索性将其改作雄鸡庵。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二三甲的进士,还要通过朝考,入选庶吉士,再在翰林院深造三年,通过散馆之试,才能按成绩授职。

翰林院编修朱凤标,美好的前程正以十二分的热情迎接着他。他也信心满满,自觉从此可以为国家做些大事。然而,两年后,朱凤标母亲去世,他丁忧回家。

朱凤标的爷爷,当年在江苏开丝绸作坊,赚了不少钱,回家就造了东西两处墙门屋。朱凤标中得榜眼后,并没有回乡大搞建设,那块“榜眼及第”匾,他嘱咐家人,就将其挂在他出生的西墙门老屋上,榜眼旗杆也只是竖在朱家祠堂前。

丁忧的这三年,除了为母亲守孝,朱凤标依然没有闲着,学无止境,学习是终身的事,翰林院编修,也不等于是国内最有学问的人。他还常常去雄鸡庵,庵里的一切,都能勾起他深深的回忆。又一个雄鸡欢鸣的清晨,朱凤标忽然灵感急涌,他要为这座庵写一篇碑记。《永远碑记》,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碑记的标题,碑中字迹,却因保存不当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已经漫漶不清了。

雄鸡庵前,田野依旧广阔,只是,朱凤标的眼光常常越过田野,到达北京城,此时的清帝国,列强环伺,已经内忧外困,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随时都可能沉没,一想到此,朱凤标就忧心忡忡。

《清史稿》卷三百九十有长长的《朱凤标列传》,他长达四十多年的任职经历中,主要有直上书房、湖北学政、国子监司业,侍讲庶子,侍读学士,授七皇子读,内阁学士,礼部、兵部、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太子少保,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左副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武英殿总裁,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十一年夏,以病辞官,翌年夏逝世,追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雄鸡庵中苦读打下的坚实基础,使朱凤标在长长的政治生涯中,有与别的官员不一样的另一种辉煌:凡充殿试读卷官6次,朝考阅卷大臣5次,乡会试复试阅读大臣9次,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3次,大考翰詹阅卷大臣1次,考试试差阅卷大臣6次。国史馆副总裁,武英殿总裁,会试正考官,阅卷大臣,需要经年持久的学问累积,公正而客观的胸怀,换句话说,一个学问深厚为官清廉又公正客观的人,皇帝才能放心让其担当此任。

朱凤标清介有守,廉政有威,各项业绩都不错,道光二十八年()两件事的处理,足见他处理政务政事的杰出能力。

其一,制定规程,使海上漕运走上正轨。运河淤塞,正常的漕粮北运受到严重阻滞,道光皇帝开始试行海运。但海运风险大,运户不愿意承办。道光二十八年正月,户部右侍郎朱凤标、仓场侍郎德诚,奉命前往天津查验海运漕粮。他们查明运船亏短米石的真相后,两次向上奏言,并很快拿出了方案,与船户订立《分赔独赔章程》,规定允许损耗的范围,需要赔偿的数量,相关官员及漕运船户所承担的责任明确,押运漕粮官员、船户都接受了这个方案。海运由此开始稳定,朝廷正常的财政收入有了很大的保障。

其二,清查整顿山东盐务。同年的十一月,道光皇帝连下两旨,着耆英与朱凤标一起查办山东盐务积弊。“惟除弊,缉私最为先务”,朱凤标查出借银7万余两,责令赔缴。藩库积存减平及扣还军需行装等款30万两,拨解部库;全山东尚未收齐白银41万两,缺谷37.38万石,命限八个月弥补。朱凤标这个清查报告打给道光皇帝,皇帝欣喜若狂,这么多年的问题,总算捋出眉目了,一切照朱凤标建议的执行!另外,修改盐务条例,对盐贩子严厉查处,严防各级官员在盐务上收受好处。此翻整顿,山东盐务有了极大的起色。

先祖朱文公的“忠孝廉节”,从少年开始的熏陶,一直到他为官时的践行,均能看到朱凤标的努力与约束。奉命授七阿哥读,讲习勤恳,用自身的言行,影响皇子,为皇室效忠。

七阿哥就是道光皇帝的七子奕譞,醇郡王,后加封亲王,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咸丰帝的异母弟,光绪帝的生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朱凤标先后两次做奕譞的老师,时间接近二十年,可用“专”与“久”两个字概括,“专”,一人授书,讨论、诵读,还有其他课程,都是朱凤标一个人负责;“久”,开始教的时候,奕譞只有6岁,一教十几年,成年后又教。奕譞曾这样自述:“余自幼迄长,与师相依,如负冬日,不可暂离;又如行悬崖,傍深渊,不敢旁移跬步”(奕譞《朴庵丛稿·竹窗笔记》)。朱老师对小皇子有多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寸步不离。奕譞平时对朱老师极其尊敬,平时称呼,必曰“吾师”,间涉文字,必曰“师训”。朱凤标逝世后,奕譞在其府中正院之西,建造了一座厅,专门供奉老师的遗像和存贮遗札。

奕譞在主持朝政时,先后完成了六大政治举措:比较稳妥地处理了中法越南交涉的和战问题;新疆、台湾建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建成了北洋水师;支持李鸿章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支持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电报事业延伸到边陲,清王朝一时出现“同光中兴”局面。奕譞自身的能力与远见自然是最重要的,但实事求是地说,与老师朱凤标的悉心教导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凤标的五世孙朱家溍,显然对清史稿这样记载他高祖的功绩不甚满意,他长期供职于故宫博物院,他的《朱凤标列传稿本》这样补充: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先高祖是积极反侵略的主战派,但列传中,他的两个奏议都未得到反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任何时候回忆,都惨痛难忍,而对于历史进程中的当事人来说,这种感觉,尤其如此。面对日渐破碎的国家,作为朝中重臣,朱凤标不仅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yfzl/14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