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左前分支是左束支的分支,细而长,分布在左心室前壁及侧壁,接受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供给,易发生缺血性损伤,最常见于冠心病,约占75%。另外还可见于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狭窄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梅毒性心脏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脏手术,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感染,一氧化碳中毒,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大剂量应用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据报告35岁以上人群中的左前分支阻滞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6%~78%的左前分支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35岁以下的男性左前分支阻滞者中86%无心脏病。
临床表现
左前分支阻滞男,女发病比约为4:1,男性较多见,发病年龄为15~88岁,男性发病年龄平均为61.41岁,女性为59.83岁,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本身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如有则多为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额面心电形成机制
左前分支分布在心脏的前上区域,阻滞时主要影响额面,表现为肢体导联上QRS波群形态的改变。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时,激动通过左后分支、右束支首先使左心室后下壁及右心室除极,两者的综合向量指向右下,形成较小的第1向量,使I、avL出现q波及Ⅱ、Ⅲ、aVF出现r波;继之激动通过左后分支经蒲肯野纤维传至左前分支分布的心肌并使其单独除极,因失去了其他部分向量的综合效应,故形成指向左上的较大的第2向量,使I、avL出现R波及Ⅱ、Ⅲ、aVF出现S波(图1-18-4)。
心电图表现
①电轴显著左偏-30~-90°,左偏-45°具有肯定价值;
②I、avL导联呈qR型,RavLRI;
③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
④QRS波群时间正常。
治疗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本身无需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心肌炎等)进行治疗,但应定期追踪,尤其在原发病进展时应注意左前分支的程度及有无进展为双束支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则应及早考虑心脏起搏治疗。